近年来,皇城镇以党建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主题,推动实现党建工作联动、优势资源联享、矛盾纠纷联调,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把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着力推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全域发展。对内,搭建“三个平台”,稳固民族团结进步基石;对外,主动加强毗邻乡镇、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共奏平安和谐“四部曲”,有效破解边界组织覆盖难、沟通协调难、推动发展难等问题,开创祁连山下各民族和谐稳定友好发展新局面。
对内搭建“三个平台”,稳固民族团结进步基石
搭建产业共富平台,疏浚产业发展源头活水。积极探索“党建+”经营模式,根据各党支部的分布情况和产业特点,成立肉牛产业党建联盟,采取“134X”工作模式(1个党建联盟、3个中心、4大基地、X个成员),实现优势资源共享,让肉牛产业真正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围绕“党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组建夏日塔拉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党建综合体,采取“117X”工作模式(1个阵地、打造1个旅游精品线路、提升7大旅游目的地品位、融入X个成员来加盟),做到资源联享、产业联建、工作联促,目前已初步达成招商引资协议,预计三年投资2300余万元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推动皇城3A级景区创建步伐。
搭建矛盾调解平台,用心用情调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3+2+X”模式,运用镇、村两级网格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着力排查矛盾纠纷,主动挖掘矛盾纠纷“潜在”隐患,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制定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和办法,落实责任人员,力求发现一起介入一起、化解一起。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域年龄偏大的群众习惯于用各自母语交流,汉语不多使用,甚至好多老人不懂汉语的情况,积极探索完善“三语调解”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搭建宣传教育平台,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镇党委认真制订学习计划,积极组织干部群众集中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县委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等。以“党员固定活动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为抓手,组织镇村干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政策理论宣讲”系列活动和各项志愿服务活动20场(次),通过制作宣传牌及展板30余块、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大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等,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对外共奏“四部曲”,开创各民族和谐稳定友好新局面
奏好“前奏曲”,打造党建联盟“共同体”。皇城镇与青海省门源县东川镇等8个乡镇建立党建联盟,成立乡镇党建联盟工作站,签订党建联盟协议书,各毗邻村成立党建联盟小组,着力打造“一脉同根生·甘青一家亲”特色党建联盟模式,进一步健全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奏好“主题曲”,架起民意互通“连心桥”。坚持“党建联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以固本培元为导向、抓基层强根底为主题、抓党建促边界和谐稳定为根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聚焦“1+4+4+4”特色模式(即:一个联盟体系;四共四联平台:组织共建支部联盟、文旅共融民情联谊、平安共创矛盾联调、信息共享生态联保;四项活动:一年开展一次两地联谊活动、一季度开展一次两地互访活动、一月开展一次两地矛盾纠纷排查活动、一周开展一次信息互通工作),深化在基层党建、生态保护、基层治理、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支部联学、队伍联管、生态联保、根底联建、产业联推、乡风联治等联建活动,形成“党委联盟、支部联动”良好格局。
奏好“合奏曲”,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以党建联盟为纽带,遵循“尊重历史、相互理解、和平共牧、长期管理”和“讲大局、不护短、不手软、不推诿”的原则,坚持主动创稳,源头维稳,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深入排查,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突出矛盾纠纷,通过建立共建沟通机制、专人对接机制、共建协调机制、固定联系机制等4项机制,采取边界乡镇“党委书记轮值”制度,由轮值书记定期组织开展活动、研判推进重大事项、商讨解决合作难题、共同化解边界纠纷,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奏好“奋进曲”,唱响友好发展“好声音”。以“边界优势互补、区域和谐发展”为原则,推动党组织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融合”,突出“党建+”工作,依托“一脉同根生·甘青一家亲”党建联盟开展实践活动,综合地理位置、班子队伍、产业发展、风土人情和文旅融合发展等因素,激发联盟在区域联动发展中“黏合”“搭扣”作用,走活组织联动“一盘棋”,统筹治理协调“一张网”,落实协同发展“一体化”,形成主动创稳“一股劲”,共建毗邻乡镇最美的党建“合作圈”,共造祁连山国家公园一体化建设“生态圈”,共育和谐相融“朋友圈”,共筑更高水平平安建设“同心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