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宗新同女儿陈梦雪祭拜安葬在龙渠烈士公墓红军烈士。(资料图)张掖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记者 崔琳 杨艳敏)世代居住在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祁连山脚下龙渠乡白城村的陈德宝、陈榆林、陈宗新祖孙三人接续守护无名烈士墓长达86年,并义务当起宣讲员,旨在让红军的故事代代流传。
近日,中新网记者随甘肃省党史学习教育集中采访团了解到该事迹。陈家守墓的渊源得从1937年讲起。当时,300多名红西路军在甘州区取得西洞堡大捷返回营地时,途经白城村休息之际,被马匪军用炮猛轰、机关枪强攻,缺乏弹药的红军依托白城堡子英勇还击,战至中午,红军弹药殆尽,敌人蜂拥而入,一小时后全部阵亡。
枪声彻底停止后,白城村村民胆战心惊地走出家门,看到村外四处躺满红军战士的尸体,触目惊心。据知情人讲述,陈德宝来到村头,望着村边战后的惨景,想到红军自从来到村子后,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再冷也不随意走进百姓家,衣衫单薄靠着墙角就睡了,他被红军那种秋毫无犯的精神深深感染。
随后,陈德宝发动村民们收敛红军遗体。当时,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下,胆小的乡亲们害怕马匪报复,多数人不敢前来,陈德宝无奈,就靠一己之力,在自己房屋旁边挖了一个很大的墓穴,虔诚地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在那里。
自此年年月月,陈德宝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守护着这座无名烈士墓。每年他都给学生们义务讲解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直到他去世前,还叮嘱儿子陈榆林一定要好好看护红军烈士墓。
后来,村民取沙土垫地蔓延至红军烈士墓周围,陈榆林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着急。为防止烈士墓遭到破坏,他一遍遍地及时劝阻村民,告诉大家说:“这墓里埋的都是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翻身解放,牺牲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我们决不能破坏烈士的安宁。”
村民们听到劝说,决定不到这里挖沙取土,烈士墓才得以完好保存。数十年来,为了守墓方便,陈家一直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农家独院里,其间几次翻修房屋都原地进行。就这样,一家人朝夕陪伴着红军的英灵,守护着烈士墓完好无损。
1963年,陈榆林的儿子陈宗新出生,这是陈家守墓的第三代人了,自从孩子记事起,每逢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和腊月三十,陈榆林都像当年父亲带着他给烈士扫墓一样,带着儿子陈宗新去烈士墓前扫墓,清除杂草,焚烧纸钱,祭奠英灵。
1970年,在轰轰烈烈的平田整地行动中,眼看危及红军墓,心急如焚的陈榆林跑到当时的龙渠人民公社,向公社领导张建财汇报了这一“紧急情况”,并带着儿子陈宗新将烈士遗骨全部拾捡到现在的位置,用砖头砌成了墙,将烈士坟墓围在了中间。为防后人再次惊动英灵,陈榆林用木头立了一块木碑,木碑上写道:“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2005年在国家、省、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下,龙渠乡党委、政府多方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精心设计陵园图样,筹资80多万元对烈士墓进行修缮,重修了烈士纪念碑、公墓和附属设施,并邀请原西路军战士王定烈将军为烈士陵园题名。
龙渠烈士陵园主纪念碑总高9.27米,代表红西路军九军二十七团,碑座浮雕高1米、宽2.18米,代表21800名红西路军战士,这些都记录着当年红西路军浴血祁连、白城子战斗、龙渠会议、挥军西进等主题。
几十年来,陈宗新时常为前来烈士陵园的师生们讲红军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感人故事,他的女儿陈梦雪也成为龙渠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
至今,陈家四代人“续”守护红军墓长达86年。陈宗新说,西路军虽然兵败祁连,但却把忠诚理想,坚定信念留在了龙渠乡,也留在了千里河西走廊,陈家会把这个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这是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