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白银蒙古族乡地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北部35公里处,东隔黑河与马蹄藏族乡相望,南连康乐镇,西靠大河乡,北与临泽县倪家营镇和甘州区甘浚镇毗邻。白银蒙古族乡具有浓郁的喀尔喀蒙古族风情,居住在此的喀尔喀蒙古人占全乡人口的53%,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蒙古国迁徙而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喀尔喀蒙古部落传统习俗。
【产业发展】 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不断提升辐射效应,壮大特色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畜牧产业稳进提质,优化畜群结构,用足用活自治县支持绿色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推进传统畜牧业向设施畜牧业转变,扶持农牧民大力发展细毛羊及肉牛养殖产业,培育养殖大户、家庭农场25户,饲养20头以上品种肉牛养殖户7户。有序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小反刍等动物重大疫病免疫密度达到98.6%以上。三产融合不断深化,聚焦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将做优蒙乡风情特色民俗体验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培育壮大区域文旅新业态。年内成功举办喀尔喀民俗风情体验区启动仪式和第十五届那达慕文化旅游艺术节。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完善喀尔喀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苏伦嘎”烧烤露营基地团建活动中心等基础“硬”设施,通过对民俗特色、传统文化等“软”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利用,打造集吃、住、游、玩于一体的喀尔喀蒙古民俗风情体验区,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拓展。
【环境治理】 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对外形象,擦靓生态名片。主体责任落实有力,严控集中养殖,做好秸秆处置,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减少。常态化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加强草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乡村两级河湖长、林长对所辖河、湖、林进行全面巡查,开展常态化巡查和集中排查,累计巡查731次,发现各类问题7件,现场结办2件,责令限期整改完成5件。实施最严格的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加大禁牧区管护巡查力度,开展草原巡查156次。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水质各项指标均高于三类饮水标准。全面完成植树造林绿化任务,完成绿化面积73.7亩,累计种植鸢尾10000余株,紫叶矮樱、金叶榆16800株,栽种各类苗木1200棵。对集镇及东牛毛村沿路沿线绿植进行修剪,平整土地33.8亩,建造微地形1处。全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河湖水质达标率100%,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抓好村容村貌美化,以“四区四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持续巩固“清洁村庄”创建成果,聚焦重点区域,开展突出问题排查,实施畜禽养殖粪污、乱搭乱建乱放、废旧广告牌、无功能建筑清理,强化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断提升乡村颜值。持续落实每月17日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定期对全乡环境全面整治,开展各类清理活动18场次,全年累计清理各类垃圾32.6吨,清理废旧地膜600余亩,清除柴草杂物20余处、河道垃圾9.5吨,各村保洁设施设备运转正常,全乡城乡文明和环境提升再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 以乡村建设作为主抓手和主攻点,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民俗“三大优势”,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任务落实,省、市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结合“三进三问三查,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活动,协调解决民生发展的各类难点、堵点问题13件,有效提升农牧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农牧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加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力度,借助人才培训基地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激励引导技能型、工匠型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有效发挥引领作用,挖掘非遗文化传承人3名,培树养殖专业人才7人。全面贯彻党中央及省、市、县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稳运行、促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