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楼庄子村位于祁连山腹地,西流水河沿岸,大孤山脚下,与本乡芭蕉湾、正南沟两村相邻,与本县康乐镇隔河(黑河)相望,与青海八宝镇接壤,距乡政府驻地60余公里。居住着藏、汉、裕固、蒙四个民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现有61户195人,党员20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9名,女党员6名。共有草原24.8万亩,耕地410.3亩,饲养各类牲畜0.54万头(只),2022年农牧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45.58元。
紧跟“主心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楼庄子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模式,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工作为统领,按照乡党委的统一部署,在完成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整顿提升的基础上,率先从夯实基础,选好配强支部领导班子;解决问题,提升村干部和村民的整体素质;健全制度,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和制度机制建设;从狠抓产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等重点工作,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2021年,楼庄子村党支部被评定为五星党支部。
盘活“源头水”,发挥农牧民群众主观能动性。
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将治安户长、综治网格员、志愿者等多元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楼庄子村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成员、党员、复员军人为成员村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动员部分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热心群众等为义务网格员参与服务管理、参加矛盾调处和平安巡查等工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先进典型培树工作,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不断提升村级自治、德治和法治水平。
争当“拓荒牛”,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
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及产业特色,积极推进村庄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落实,提升人居环境水平,达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要求。尊重民俗,开展风貌整治。通过推进“清洁村庄”工作,加快农牧村厕所革命,改建藏式特色农宅,平整绿化村内闲置空地,使藏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清洁村庄”创建通过市级验收。增进民生福祉,加强基础建设。高起点制定楼庄子村庄规划,统筹整合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道路、住房、文化广场、河道防洪工程、人畜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自筹资金100万元修建藏式民俗文化广场1处,打造赋有特色的藏族文化村落。精准定位,培育主导产业。为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村党支部大力推进绿色畜牧业养殖,修建高标准养殖小区6000多平方米,鼓励农牧民通过“山上放养”和“舍饲养殖”相结合,开展高原牦牛、浅山肉牛和品种羊养殖,精准发力培育特色养殖大户12户。2022年,使用村集体资金26.4万元左右,为农牧民群众发放抗旱饲料17.6万斤。
(四)做好“排头兵”,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
健全完善了科学合理的疫情防控体系,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关口”前移,掌握战“疫”主动权。工作队牵头,沟通联系楼庄子村和芭蕉湾村党员及两委班子,在小孤山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交通卡口组建了1支战“疫”突击队,让党旗始终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高高飘扬。“直面”疫情,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利用已有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指导网格员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全面摸清网格内人员流动情况。力量前倾,筑牢战“疫”稳心堤。全方位多角度排查掌握辖区异地借牧、务工人群流动信息,了解人员动向及返回情况;设立服务热线,定时为全村农牧民群众购买食物和生活用品,提供生活代办等应急服务,安抚牧民群众不安情绪。严格实行村民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确保疫情防控重要信息不耽搁、“不过夜”。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马蹄藏族乡楼庄子村将继续加快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各项工作任务,以党建引领为主导,巩固提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成果,以产业培育发展为重点,拓展延伸农牧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优化升级,高标准、高层次推进社会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