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阅读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肃南县规划纲要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04-07 09:45:00 背景色:
索引号 620721003/2022-00093 发文字号 肃政办发〔2022〕36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肃南县政府办;肃南县交通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4-07 09:45:00 是否有效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省、市驻肃)有关部门、单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21-2025)已经县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肃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6日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肃南县交通运输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关于交通运输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类决策部署和中央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省市出台的各项工作安排,扎实推进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整体执行情况较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公路交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宜”再到部分“适度超前”的跨越,为肃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良好基础。

1.促投资、优网络,设施总量较快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交通运输重点项目16项,总投资205843万元。

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和区域交通便捷、通畅水平逐步提高。“十三五”期间,肃南县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738.437公里,其中:国道2条144.93公里,省道7条420.473公里,县道8条246.710公里,乡道8条247.576公里,村道259条678.748公里,全县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

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县域框架路网系统构建和重要地方道路建设,全线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基本实现县到乡镇二级道路覆盖,初步形成了干线公路骨架网内外联通,乡镇主干公路衔接顺畅,全线8个乡镇102个行政村全部连通,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动全县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畅通行、优服务,交通品质显著提升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肃南县运输装备逐步改善,道路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客运村村通工程,开通市际班线1条、县际班线23条、县内班线3条、城市公交线路1条、乡村预约式响应出租车14辆,公共交通覆盖率达到100%,全县8个乡镇102个行政村客运班车通乡(镇)率100%、通村率均达100%。

3.兜底线、强引领,支撑保障作用突出

全县在社会化养护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县乡村三级联动、整体推进的管养机制不断深化。此外,认真开展辖区内路况评定和桥梁检查,科学制定农村公路养护计划,及时处治农村公路和桥梁病害。截至2020年底,全县8个乡镇102个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100%。

4.促转型、增动能,“交通+”产业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肃祁公路、张肃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为肃南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采取延伸客运班线线路、合理增加运力、开通景区环线旅游专线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便捷高效的旅游客运网络。肃南县大河生态工业园区道路等产业路,进一步夯实肃南产业发展基础。

5.提品质、抓监管,组织保障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间,积极培育“品质工程”示范项目,持续加强行业部门监督管理机构,以大项目的技术力量带动农村公路管理质量向纵深发展,全面排查整治在建工程项目在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隐患和问题;在重大节日前及春运期间深入道路运输企业和施工现场开展安全大检查。与此同时,及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落实防灾减灾联动机制,严格执行24小时常态化值班值守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十三五”期间肃南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1.项目筹融资难度大,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18〕40号)精神,省道及以下公路资金筹措渠道发生重大变化,县财政收入有限,我县大部分公路地处高原山区,公路建设施工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加之,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公路建设项目无法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社会融资,县财政运行困难,致使 S18张掖至肃南一级公路康乐至县城段、S301线九皇公路改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无法推进。

2.公路管养经费少、人口分散,农村公路失管失养问题依旧突出

肃南县农村公路分布广、里程长,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的政策规定,省上每年300多万元的养护经费主要用于县乡道路维修工程项目,但市级财政应承担的养护经费一直未能落实。按照“1053”县级配套养护经费的政策规定,县财政每年应预算拨付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440万元以上,虽然县政府投入了大量养护资金,但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加之,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虽已批复设立,人员已调配到位,但乡村两级管养机构目前仍无经费开展养护管理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无经费的矛盾比较突出,无法保障县乡村三级管养体系的正常运行,农村公路失养失管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自然村组道路建设标准低,无法适应乡村振兴交通需求

由于省交通运输厅在调查建立自然村道路硬化项目库时,肃南县除建制村外无30户以上人口集中居住的自然村,致使全县自然村道路硬化项目偏少,虽然全县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但部分自然村道路通行条件差,短时期内还无法彻底改变。此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四好农村路”的指示,当前肃南县虽能“建好、护好、管好”农村公路,但乡村地广人稀,农牧村客货运输和物流业效益低下等问题制约了“运营好”农村公路的进程,为交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4.路网整体布局有待优化,县域路网深度不足,道路等级水平较低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大力建设,农村公路管养总里程达到1173.034公里,其中:县道8条246.710公里,乡道8条247.576公里,村道259条678.748公里。8条246.710公里县道中:三级公路43.855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3.74%;四级公路183.468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15.64%;等外公路19.387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1.65%。8条247.576公里乡道中:四级公路244.417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20.84%;等外公路3.159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0.27%。259条678.748公里村道中:四级公路595.973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50.81%;等外公路82.775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7.06%。全县农村公路中:三级公路43.855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3.74%;四级公路1023.858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87.28%;等外公路105.321公里,占管养总里程的8.98%。虽然“十三五”期间全县交通基础设施虽然有较大改善,但还存在现有公路网中的公路等级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三级及三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偏低,整体交通网络配套衔接不紧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益的情况。

二、发展形势与要求

(一)发展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肃南县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肃南县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布局、国土开发格局、消费需求特征、要素供给模式、治理体系等将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十四五”是交通运输由“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的转换期,肃南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将紧盯发展短板,围绕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重大战略实施、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等高起点谋划。

1.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先行“十四五”期间,社会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肃南县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面统筹和重点优先地开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与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融合发展平台,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城镇发展内生动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城镇。

2.服务支撑国省重大战略实施,重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求交通做好引领

“十四五”期间,国家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将深入推进,同时省委、省政府关于抢占“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发挥丝路节点城市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带,加快生态型产业化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安排部署,为肃南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激发了动力活力。加强肃南与张掖以及兰州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有效联结,在更大领域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肃南交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要求

1.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交通当好先行

“十四五”期间,社会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40年快速发展和近20年西部大开发,甘肃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当前,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肃南正加快推进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县,形成“一心多点、一轴多带、一园四区”产业空间总体布局结构,按照打造“祁连山生态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裕固族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交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行业,要适应肃南的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交通需求,突出和发扬肃南特色,当好先行,加快推进肃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服务支撑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要求交通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十四五”期间,国家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将深入推进,同时省委、省政府关于抢占“一带一路”建设制高点、推动绿色发展等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新兴生态工业、全域生态旅游业,加快生态型产业化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安排部署,以及县委、县政府建设“五个肃南”的目标任务,要求肃南要把握政策机遇,加快补齐交通短板,切实发挥交通支撑引领作用,围绕关键通道、关键节点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实施和重大政策落实,促进肃南交通实现高质量发展。

3.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交通发挥更突出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正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对标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肃南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当前交通发展现状仅能满足一部分人民群众出行,更有大部分自然村群众无法享受便利的交通条件,农民群众出行不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补齐交通运输发展短板,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在改善基本出行条件的基础上,打造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路,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4.应对发展资源环境新挑战要求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指出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求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立足肃南生态环境脆弱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打造“‘生态张掖’肃南样板,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要求肃南交通运输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交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应有贡献。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以及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坚持“基础设施提质和运输服务增效”两手并重,紧紧围绕“重大项目夯基、信息技术赋能、深化改革增效”三大重点,推进“综合、智慧、绿色、平安”四个交通建设,重点实施“优化完善公路网络结构、强化综合立体交通衔接、提升客运出行服务品质、保障高效现代物流发展、推动邮政快递普惠提质、促进交通产业融合互动、坚持绿色低碳交通引领、打造智慧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实现行业协同高效治理”十大任务,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从“适应发展”到“引领发展”的转变,让人民群众从交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肃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大局,共享发展

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化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深入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全面落实省市县的各项决策部署,发挥公路交通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服务保障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效率,增强人民群众对交通发展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交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系统谋划,融合发展

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有效促进公路、水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硬联通和软联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联通、客货枢纽畅联、运输服务联程、战略规划协同、体制机制衔接、技术标准兼容、发展要素共享、信息数据融合。推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与关联产业有机融合,加快发展路衍经济产业链。

3.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强化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以智慧交通建设为抓手,精准发力新旧基建,实现“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协同并举。把安全发展始终贯穿于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交通运输运行安全和战略安全保障并重,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严格生态环境管控,全力推进肃南交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4.坚持量力而行,长效发展

结合县情实际和县内不同区域需求,拓展融资渠道,建立长效机制、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合理控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和速度,把握建设时序。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政府与市场双引擎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推动各类要素高效配置和便捷流动,提升发展质量。

(三)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趋于完善,运输服务质量效率全面提升,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赋能综合交通发展,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和行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人民满意度大幅提升,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形势要求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十四五”期间肃南县交通运输发展主要目标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显著提升,公路交通发展品质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交通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保障肃南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

1.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完善

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全面覆盖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全面实现“县通高速、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村通四级路”。到2025年实施高速(一级)公路82公里,国省干线350公里;实施自然村道路122.541公里;实施产业旅游资源路137.961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89.581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加密联网路64.681公里;实施危旧桥改造2项;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处置安全隐患226.628公里。县乡村道公路网规模比重趋于合理。

道路等级进一步提升。县乡公路全面建成等级公路,其中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100%,乡道四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100%,建制村等级公路通畅率达到100%。

运输枢纽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完善覆盖广泛的客运站场体系;积极推进货运站场和物流园区建设,提升货物运输组织化水平,逐步形成完善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分拨中心、农村货运网点三个层级的城乡物流体系。

基础设施养护水平明显提升。加快推进传统养护向现代化养护的转变,进一步修订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细则,以机构、人员、经费保障和配套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县乡两级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县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县财政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筹措日常养护资金,并将养护资金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常态有效开展。到2025年,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以上。

2.运输服务便捷高效

基础设施管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旅客联程联运更加便捷顺畅,客运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多元,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增强,多式联运、箱式运输、大件运输、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配送、农村物流、快递物流等现代物流发展成效显著,网络货运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交旅融合项目,服务全县、辐射周边的旅游交通体系更加完善。路衍经济成为肃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智慧、绿色、安全交通发展进一步加快

智慧绿色。“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绿色循环低碳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运输装备利用率明显提升,公交车和出租车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比例达到100%。

安全应急。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国省道安全设施覆盖率达到95%,国省道沿线设施完好率达到90%,乡道及以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标准比例达到90%,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时间不超过24小时。

4.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

政府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行政决策更加高效,执法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实现全覆盖,业务办理满意率达到100%。公路超限货物运输现象明显降低,市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干线公路联网工程

——建设畅达高效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网主要联系周边重要的经济节点和主要经济区,传递重要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高台元山子至肃南县城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通道通行能力,实现肃南县至张掖高速公路联通。

——构建便捷的国省干线网。加快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完善城市过境路段建设,分离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提高公路网与城市道路衔接水平。积极推进路况亟需改善的重要路段改造,提升普通公路网络服务能力和品质。重点推进 S18康乐至县城段、G213线高台元山子至肃南县城、G569曼德拉至大通、S593线高台元山子至肃南明花、S236马蹄寺山门至停车场段改建工程、S301线九条岭至皇城段公路建设工程。

(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

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创建,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向进村入户倾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两头好、中间差”的问题,加快县乡道升级改造。结合农村公路网规划,加强县乡道对重要行政节点、经济结点以及农村公路服务站、农村客运站等农村基础服务设施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网的通达度和服务水平,构建广覆盖的农村公路网。

(三)运输服务提升工程

1.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以打造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旅游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目标,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导,出租汽车为辅助,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为补充,融个体交通(步行、自行车、小汽车等)为一体的协调发展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加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出行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向集约化公共交通方式转移,促使城市客运出行结构趋于合理。

优化和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加快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优化和拓展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络,加强客运站等客运枢纽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提高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接驳能力,提高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有效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

推动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建设。加快推进公交站及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公交场站体系。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首末站和港湾式停靠站等设施建设。探索集加气、充电、维修、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公交站台广告优势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设可视化、信息化公交站牌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同时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建立以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公共交通综合指挥平台。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管理方面的深度应用,提升城市公交企业智能监控调度、乘客出行信息服务、行业运行监管与综合分析水平。完善公共交通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助力打造全省智慧城市建设。推广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等设施。

完善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机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鼓励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建立健全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绩效评价机制,规范公共交通运营行为,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确政府财政对公共交通补贴的职能,并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切实落实国家对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加大对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税费减免;拓宽公共交通补贴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业开展多种经营,以副补主。

健全公交投融资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公共交通企业利用优质存量资产,通过特许经营、战略投资、信托投资、股权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形式,探索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公共交通企业开展与运输服务主业相关的其他经营业务,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增强市场融资能力;鼓励银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融资服务。

2.积极推进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

(1)深化巡游出租车改革

引导出租车企业健全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支持出租车企业创新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鼓励车辆少、规模小、管理成本高的出租车企业抱团发展,共同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化公司,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创建出租汽车行业知名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化出租车经营者和驾驶员奖惩,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

完善出租车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关系和运营成本,科学制定、及时调整巡游车运价水平,发挥运价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加强出租车燃油补贴的使用管理,确保足额落实,补贴到位。要以降低出租车“份子钱”和高额抵押金为突破口,规范承租合同(协议)。兼顾各方诉求,完善传统承租经营模式中企业和承租人经营风险共担机制,维护双方正当利益。

着力提升巡游车服务品质。鼓励巡游车不断提升车辆档次,提高车辆配置标准,优化乘车环境,改善乘坐体验。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化建设,量化企业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建立与服务质量联动的奖惩机制。强化巡游车驾驶员职业培训,提升驾驶员从业文明服务水平。

建立完善信用管理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出租车经营者和驾驶员评价系统,加强对违法违规及失信行为、投诉举报、乘客服务评价等信息的记录与应用,将相关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作为出租车经营者和驾驶员准入退出的重要依据。

(2)引导网约车有序发展

规范发展网络预约出租车。顺应时代变化和群众要求,积极支持并规范“网约车”的发展。加快《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严格市场准入,对平台、驾驶员、车辆实行准入许可。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落实网约车平台企业的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社会责任,鼓励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加强对提供服务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推动平台企业建立乘客投诉机制和先行赔付机制,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

推进汽车租赁规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推进汽车租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双方评价制度,构建激励和惩戒机制。制定汽车租赁业发展规划,推进共享汽车发展,统筹安排租赁网点和停车场地。推动汽车租赁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加强行业与互联网、旅游、现代农业等行业融合发展。引导汽车租赁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稳步拓展多样化与个性化汽车租赁市场,优化长租与短租资源配置。

(3)促进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

合理调配巡游车与网约车运力。综合考虑城市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的特点及运力,科学评估、合理确定巡游出租车、网约车运力规模和在城市综合交通中的分担比例,确保各种公共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建立运力动态调节机制,结合道路资源承载能力、其他运输方式运力及环保等因素,合理调节巡游车、网约车供需关系。原则上每3年开展一次运力规模评估,使运力规模与当地市场需求相适应。引导巡游车与网约车良性竞争。网约车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高效调度,提供高质量、差异化、定制化的出行服务。而在人口密集区域以及机场、火车站等枢纽地点和出行需求高峰时段,要充分发挥巡游出租车供给较为充足,停、候车管理更为成熟的优势,尽快疏散人流,避免局部区域因候车无序而造成拥堵。

鼓励巡游车转型升级。综合考虑市场供给情况,近期发展重点是鼓励巡游出租车网约化。鼓励运输企业与现有网约车平台,例如百度、高德等协商,将巡游车统一接入,降低接入收取费用。同时可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自主提供网约化服务,例如推行APP、电话、微信叫车服务,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优势互补,减少空驶率,提升运营效率和收益。

3.大力提升城乡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

稳妥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为加快推进城乡客运转型升级,提升客运出行服务品质,“十四五”期需重点推进由城市公交、城际公交、城乡公交和镇村公交组成、分层布设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县、乡镇、农村紧密相连、城乡一体的“全域公交”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定制客运服务、旅客联程运输服务作为补充,不断提升建制村通客车率,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定制化、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实现“门到门、点到点”灵活、快速、机动、广覆盖的客运服务。

完善城乡公交线网体系。加快城乡客运结构调整,着力构建城市公交、城际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分层搭网、高效衔接的“大公交”网络体系。依托高速公路,以城际达公交加强远郊县(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依托国省干线,以城市公交加强沿线乡镇、城乡结合部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依托国省县乡道路,以城乡公交加强县城与各乡镇及沿线农村的联系;依托农村公路,采取不同模式提高城乡公交网络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促进城乡客运均等化,确保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大力发展农村微公交。在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无法覆盖、出行需求较小或相对分散偏远的地区,积极探索“微公交”区域经营模式,允许在乡镇区域内使用9座以下车型(小型客车、商务车、小轿车),按照“一定五不定”(定经营区域,不定线路、不定班次、不定站点、不定时间、不定票价)的运营模式,通过电话预约、手机APP预约等定制式、个性化服务,保障农村居民村到村、村到乡镇的出行需求,切实提高农村公交覆盖率。发展“微公交”应坚持公车公营,允许承租经营,鼓励员工化管理。

提升乡村旅游保障能力。加大城乡公交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力度,积极拓展“运游一体”服务。加快改善农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旅游的保障能力。积极支持传统村落、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农家乐”等乡村特色旅游区域开通乡村旅游公交线路。加快农村旅游景区、人口密集区域的公交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4.努力探索城乡客运发展新模式

采取灵活的运营方式,适时调整和完善城乡客运线路和班次,实行“双日班”“赶集班”“农忙班”“假期班”等形式,形成差异化运营。打破传统的“车进站,人到点”运行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实行客货运输融合发展模式,以“班车快递”“客车带货”“小件快运”等收入弥补客运运营亏损,同时有效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范围。主动融入“互联网+”大潮,利用互联网信息和技术,促进“互联网+旅游客运”“互联网+班车客运”的发展,积极发挥客运站旅游集散功能,拓展客运站旅游服务功能,发展旅游配套延伸服务,促进旅游客运“运游结合”。

5.提升物流集约高效水平

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强化多式联运枢纽与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支持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多式联运枢纽站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运输装备升级改造、信息互联共享。推动建立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结算“一次收取”的多式联运服务方式。鼓励无车承运、邮政快递等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转变。

健全城乡配送体系。完善乡镇综合服务站及货运网点;支持城乡配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分时段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方式;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货运班线”模式;鼓励开展农村物流与农村客运、邮政合作运营的模式,大力发展“即时配送”;打造依托农村电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加强试点,开展农村物流示范工程,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农村物流示范项目建设。

提升货运物流专业化水平。鼓励结合农产品产地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专业冷链设备应用,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创新危险品运输跨区域联网联控技术手段和协同机制,推动实现全程缝隙监管。推动邮政快递业转型升级,大幅度提升寄递服务供给精准化、智能化程度。

推广先进货运技术装备。积极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推广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型,大力发展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置轴汽车列车、厢式半挂车,加大清洁能源汽车在城市建成区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中的使用比例。鼓励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推广应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仓储、分拨设施设备。推广标准化运载单元,实现不同运输方式装卸设备和转运设备的无缝对接。加快推进共享挂车、托盘的发展,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引进物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提供相应条件和优惠政策,从外引进一批急需的物流人才,充实到决策、管理等重要部门和企业;另一方面,对现有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

培育物流发展龙头企业。根据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制定物流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为物流企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力争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交通运输企业,努力形成以重点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补充的集群发展格局。要加强运输产业政策研究,继续完善运输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不断推动道路货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货运组织结构调整,通过重点扶持,培育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服务多样的大型运输企业,逐步实现货运车辆公司化、集约化经营。

努力提高客运车辆性能水平。科学投放运力,确保客车、公交车数量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加快发展安全性能高、乘坐舒适的车辆,鼓励企业购买使用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汽车。

积极扶持货运车辆结构调整。推动运输装备向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购买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好、高效低耗的专用车辆。

6.提升智慧交通发展水平

推进“互联网+公众出行服务”建设。提升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与气象、公安交警、文旅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服务信息共享,提升可变情报板、交通服务热线、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原有渠道,拓展微博、微信等多种公共服务信息发布渠道,整合全县城区道路实时路况情况,及时发布公路施工、拥堵等动态信息,并提供可参考的出行方案,为公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及时性、便利性的公路出行服务信息。加强便捷购票服务,加快推进乡镇客运站联网售票,普及道路客运电子客票、网络购票、手机购票等多种购票方式,完善旅客往返、异地等出行票务服务功能。推动县域智慧停车项目,安装临时停车泊位智能前端设备、局端设备和云平台,引导驾驶员通过手机支付等快捷支付方式,实现停车高效便捷。

推进“互联网+货运物流服务”建设。配合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服务平台货运板块搭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危货企业信息化监管水平。引导和支持企业线上线下交易的平台型物流企业发展,规范网络平台型企业经营活动,推动物流市场集约化发展。

推进“互联网+行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路网动态监测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强路网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及时完善对新增公路和城乡道路及附属设施等的 GPS信息采集。加强公路灾毁损失和应急抢通情况数据采集信息化水平,重点报送事故等突发事件信息和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公路灾毁和应急抢通信息相关数据采集信息化水平,确保灾毁损失和应急抢通情况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加快城乡道路指路信息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城乡道路指路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体制,与公安、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完善道路指路信息建设机制。打造城乡道路指路信息一体化示范工程,制定工作方案,调整指路标志体系,加快城乡道路指路信息一体化建设,使普通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更加顺畅,保障道路引导信息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7.提升绿色交通发展水平

促进结构性节能减排。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

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进一步加快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建设车用加气站、标准化充换电站(桩)等配套公共设施。推广应用液化天然气(LNG)等节能环保型车辆。截止2025年,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60%以上。

积极推广建养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全面践行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全寿命周期成本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大力推行废旧材料再生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优化耗能结构,提高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贯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公路养护原则,做好养护治理的同时,重点做好预防性养护工作。积极采用低碳低能耗养护材料,推广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公路和桥隧隐蔽工程无损检测、全寿命周期成本养护设计技术和施工工艺,不断提高养护效率和养护质量。

(四)路衍经济产业链工程

围绕肃南县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立足通道走廊优势,充分发挥交通集聚经济要素和促进产业融合作用,探索交通与土地、旅游、矿产资源等综合开发方式,发展路衍经济、场站经济,充分挖掘交通外溢效应反哺交通。壮大发展交通+邮政快递、交通+现代物流等交通主导型产业,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推动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先进制造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良性发展格局;做好交通对现代农业、能源产业、材料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支撑,发挥交通服务保障作用。

1.培育发展交通+邮政快递产业

适应市场新需求,发挥市场主导、政府统筹、多方协同、资源整合引导交通与邮政快递深度融合。动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电商快递企业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动态调整支持政策和监管措施,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与商贸、快递等企业的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共享衔接,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快递直运、同城快运等新模式,增强快递物流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2.培育发展交通+现代物流产业

以交通通道、网络、枢纽为基础,围绕特定区域对客流、货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经济要素进行高效集聚、引导、转化、扩散,提升产业集聚辐射能级,带动区域发展。完善交通网络提升通道能力,着力增强以高速公路为核心的通道运输能力和基于服务通道物流产业及工业园区“产业路”的通畅能力。发挥区位优势构建枢纽经济,充分利用交通公路沿线闲置土地与服务区用地资源,设置驿站型公路港。全面推进通道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重点建设路衍物流专业化经营平台、完善交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3.培育发展交通+文化旅游产业

依托客运站等交通枢纽为旅客集中提供预约租车、定制包车、景区直通车等个性化运输服务,提升旅游客运接待能力,并根据旅游旺季客流情况,适时加密发车班次。依托 G213线、S313线、S18线建设,联动张掖市市区、青海祁连县、青海湖等旅游景区,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旅游经济圈旅游环线网络,建设国家层面旅游通道,形成以裕固族文化体验、丹霞观光体验、草原风光体验、山水文化体验、生态文化体验、红色文化体验、蒙古族文化体验、游牧文化体验、科普游憩、休闲娱乐、避暑度假等于一体的裕固风情体验发展廊道。鼓励增开城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环)线、旅游直通车、定线旅游等业务。倡导发展汽车共享服务,与交通枢纽、旅游景点、酒店等增强互动性,积极推进异地租车换车等服务。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客运市场行为,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保证旅客安全出行。

4.培育发展交通+新兴数字产业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夯实数据资源基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数据中心,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综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充分汇聚、有效共享,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行业大数据集,重点依托现有的交通信息平台或大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路网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数字化水平,加快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养护,推行 BIM技术在设计、建设与运维等全寿命周期的运用,试点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与运行状态监测。

5.培育发展交通+现代农业产业

根据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持续补齐农村交通设施短板,不断推进断头路、瓶颈路改造,加强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互联互通;强化衔接公路服务站、农村客运站、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等农村交通设施,健全服务设施节点集疏运体系,形成以农村公路为骨架的产业发展廊道。服务现代产销体系建设,盘活既有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构建农村物流三级网络体系,搭建农村物流创新发展平台,形成以冷链物流、产地直供、生鲜电商为特征的“田间—餐桌”农产品产销新模式。鼓励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运营收益用于农路养护。

6.培育发展交通+其他关联产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省内主要能源基地、工矿企业的交通服务支持,改善运输条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探索光伏道路、光伏路面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在服务区、客运站以及大型停车场内布设加气站、充电桩等清洁能源设施,扩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以交通廊道为载体,完善能源网和通信网,为路衍各行业、各产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和通信网络。大力发展改性沥青、高品质商砼、砂石料绿色矿山等交通建材产业,推动省内沥青、砂石料及固废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行业治理增效工程

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理念,推进平安肃南建设。构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重点领域安全防控能力、企业安全生产能力、从业人员和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素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完善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

加强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交通运输企业依法依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安全生产重要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安标化达标考核、年度核查、系统抽查、动态提升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企业“安全体检”机制,外聘专家对重点监管企业开展诊断式排查,逐企形成“体检”报告。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责任规范,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2.筑牢防控体系,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及“平安工地”建设,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力争“十四五”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平安工地”建设达标率达到95%。加强第三方验证性检测,主管部门加大检测监管力度,逐渐减少建设方委托第三方检测,确保检测的可靠度,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全面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隐患隧道整治、车站改造,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风险源辨识、评估、管控及检查考核,对重大安全生产风险严格实施备案管理。加强“两客一危”车辆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驾驶员风险管控意识。强化公路、水路工程建设前安全风险评估。

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抓实“三个关键”落实“六到班组”活动,下大力气解决深层次、根源性问题,切实提升交通运输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行业安全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对驾驶员和施工违法人员的管理。推进安全监管数据库建设,建立完善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检查、风险管控、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等数据库。

3.增强安全教育,提升人员安全素质

强化安全培训机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重点做好安全生产人员培训考核,实现安全生产重要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建立健全线上安全生产培训机制,构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互联网+智能“云平台”,实施个性化、定制化教育培训。加大专业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安全监管执法人员考试录取、入职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轮训制度,“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系统内安全监管执法人员轮训不低于2次。抓好基层一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安全管理盲区或薄弱环节的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一线作业班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

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对交通参与者安全宣传教育,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鼓励应用网络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典型事故警示教育。建设综合型交通运输安全培训教育基地,大力弘扬交通运输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全行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能力的提升。

4.强化应急体系,提升救援处置能力

完善安全应急体制机制。完善分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督促指导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编制各类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定期组织应急预案评估,及时修订不实用或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后评估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实操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体系,强化与应急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交通运输应对和防范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研究,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疫情防护标准。推广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仿真技术及应急评估技术在预防交通运输重特大事故中的应用。

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库建设。研究明确应急救援交通工具配备标准,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做好各种专项物资储备,及时补充和更新各类物资,建立应急物资调剂供应渠道。加快建设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研究提升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资金保障,完善企业物资征用补偿机制,增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预算资金。

5.加强执法监管,提高超限治理能力

推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治超机制的落地运行。以更严格的措施管控“两客一危”道路运输安全,以更严格的标准加强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工作。健全多部门联动治超机制,完善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点布局。加强货物装载源头监管,在物流园区、煤矿、沙场、石料厂等重点区域设置联合检查点;加强普通国省干线乃至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倒逼货车驶入高等级公路,减轻普通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养护负担;加大跨区域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整治力度。完善超限超载联合惩戒机制,实施部门间超限超载违规信息抄告共享。探索“互联网+”监管及科技执法等手段在治超中的应用,实现非现场执法。持续开展超限超载专项检查与专项治理行动。

(六)交通应急安全工程

1.完善应急抢险制度建设

完善、细化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责权清晰、规范高效”的交通应急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日常化。特别要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区域路网协同联动保障机制等的建设。基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建立实时路网运行监测、指挥调度体系,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提高预警与处置效率;利用好路上设施、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发布网络,形成立体化的信息推送体系。

2.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分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督促指导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编制各类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评估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实操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体系,强化与防灾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交通运输应对和防范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研究,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疫情防护标准。建立健全交通综合执法、交警多部门治超联动机制,加强公路运输日常监控系统及“两客一危”重点车辆的监管,完善超限超载联合惩戒机制。

3.完善灾毁资金保障体系

建立一定规模的应急资金及公路灾害保险资金体系,全面推行公路灾毁保险工作,切实增强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应对突发事件,除政府财政投入外,充分运用保险市场融资的方式,筹措公路应急保通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分摊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弥补财政资金支付不足。全面深入实施“平安交通”创建活动,持续抓好工程建设、养护生产、危桥管护、急弯陡坡等重点领域和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积极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运营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诚信管理体系、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

4.强化安全教育宣传

强化安全培训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机制,实施个性化、定制化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水平。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考试录取、入职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轮训制度。扎实抓好基层一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安全管理盲区或薄弱环节的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一线作业班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鼓励应用网络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典型事故警示教育。

5.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

加强推进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建设,形成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保障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应急保障水平,加快建设一批直升机起降点,依托现有应急救援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覆盖重特大事故多发、易发行业领域的救援队伍体系,组建一支指挥通畅、反应迅速、协同高效、配合有力的应急处置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领导,包括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整体有序推进“十四五”建设工作。

(二)强化组织保障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和指标,科学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建设时序,扎实推进和落实各项目标任务。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多部门间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对接省市上级部门,加强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环保、住建、农业农村、水务、湿地、工信商务、文旅等部门单位和各乡(镇)政府协调沟通,形成各方共同支持参与的务实的工作网络。健全分工协作机制,明确权责分工,明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各相关部门要根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林,确保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加强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动态追踪,及时把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三)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强化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的衔接和协调,在坚决守住基本农田、生态环境、水源地“三条红线”的基础上,做到交通建设和运输服务用地保障预留。在重大项目规划设计上,严格执行交通用地标准,尽量减少建设项目对耕地的占用,严防侵占优质耕地。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建设基金,加大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 PPP模式与政府合作参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有效扩大建设资金规模,保障项目建设需要。强化科技人才保障。鼓励和引导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交通科技、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积极推广应用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交通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宽用人渠道,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培养环境,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和岗位培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交通人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