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0721003/2022-00063 | 发文字号 | 肃政办发〔2022〕27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肃南县政府办;肃南县自然资源局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责任部门 | |
生成日期 | 2022-04-01 16:55:00 | 是否有效 | 是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省市驻肃)各部门、单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肃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31日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科学编制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对履行好“两统一”职责、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升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经过40年改革开放和20年西部大开发,肃南县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发展的新机遇高度叠加,面临的新挑战愈发严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新时代、新要求、新阶段、新目标背景下,编制好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对全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肃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找准肃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坐标点,找准生态补偿、生态建设的着力点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结合点,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及肃南县列入全国50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等重大机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县示范工作,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创新要素汇集等方面着手。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遵循,依据《肃南县委关于制定肃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十四五”自然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思路编制,按照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完成自然资源“十四五”时期基本思路和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确定肃南县自然资源工作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形成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部署,指导肃南县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期的自然资源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工作。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国家层面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科学编制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对履行好“两统一”职责、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升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2019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2020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二、甘肃省层面
研究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省级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等工作,审议通过《甘肃省水安全保障规划》《2020年推动高质量发展进步奖与贡献奖评奖和激励奖励实施细则》。
“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省情实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一批重点项目,培育发展一批重要产业,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省上下努力奋进。要按照专业、务实、科学的要求,协同推进省级专项规划的编制,确保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任务。
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大力优化贸易结构,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落实产权主体,做好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工作,着力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确保粮食储备安全。立足省情和水情,按照“河西控水、南部保水、陇东调水、陇中优水”思路,保供水、抓节水、优配水、增绿水、防洪水,着力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保障、水生态安全保障、防洪安全保障、现代水治理”五大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评价市州与企业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进步情况,切实发挥各项激励措施作用,促进形成奋发进取、奋力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肃南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肃南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管辖,位于张掖市西南部,所属明花乡地处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中段、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其余7个乡(镇)横亘于祁连山山麓北坡坡地。周边与青海和甘肃两省的15个市、县(区)接壤,东临天祝、凉州,南接肃北、祁连、天峻、门源,西毗邻肃北、玉门,北靠嘉峪关、酒泉、高台、临泽、甘州、民乐、山丹、永昌等市、县(区),总面积2.0176万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肃南县因地处祁连山北麓,其强烈的褶皱隆起和北部走廊地带的大幅度沉降,形成了两大地貌单元,即祁连山中高区和走廊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区,海拔从5564米下降至1327米,相对高差大4237米。
祁连山中高山区自西向东群峰横列,沟壑纵布。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冰川、高山草甸、森林草原、苔草草原、半荒漠化草原犬牙交错分布,与走廊冲击、洪积倾斜平原区形成鲜明对比。
2.气候状况
肃南县气候大部分属于高寒山地半干旱气候,只有明花乡属温带干旱气候。气候特点是东春季长而冷,夏秋季短而凉爽。年平均气温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253毫米,蒸发量1828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27天,平均日照时数2665小时。干旱、低温、寒冷、大雪、冰雹、秋季连阴雨及霜冻为主要灾害天气。
全县盛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5米每秒,大于等于8级大风日7天,沙尘暴为57天。综合上述气候因子,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洪涝、泥石流、雪灾、雹灾、冻害、干热风、扬沙、沙尘暴等。
3.土壤状况
肃南县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随地势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呈地域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壤类型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棕钙土、山地黑钙土、草甸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风沙土、盐碱土等。
4.植被状况
肃南县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更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境内森林属祁连山原始森林,天然森林资源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主,其中青海云杉为主的森林多位于海拔2300—3400米之间,集中分布于阴坡、半阴坡地带,既是祁连山植被的精华,也是水源涵养功能发挥的主体,更是辖区内动植物的天然乐园。而种类繁多的优质牧草造就了肃南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丰富多样的天然草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0%,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全县天然植被有大量适宜于草原、荒漠及雪山生长的沙生植被,还有100多种中药材和19种主要珍贵野生动物,如名贵药材的芨芨草、沙竹、甘草、锁阳、黄芪、雪莲等,有属于国家保护级的苁蓉、蒙古扁桃等植物。
5.森林资源状况
肃南县拥有祁连山北麓70%的面积,林业用地395606.7公顷、湿地155000公顷,森林总蓄积量1611万立方米。林地面积395606.67公顷,其中:乔木林地84426.67公顷,疏林地13120公顷,灌木林地286880公顷,未成林地2873.33公顷,苗圃地146.67公顷,无立木林地2700公顷,宜林地5413.33公顷,林业辅助生产用地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14.13%,林木绿化率为20.59%。
6.野生动物资源
肃南县因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森林与草原紧密镶嵌,为森林和草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生活条件,动物种类较多,构成了古生物界青藏生态区系。据调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栖息动物229种,占甘肃省全部栖息动物659种的34.8%,其中兽类47种,占全省兽类总数137种的34.3%;鸟类169种,占全省鸟类总数441种的38.3%,两栖爬行类13种,占全省两栖爬行类81种的16.05%。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国家一级类保护动物13种,二级类保护动物37种。
7.水资源状况
肃南县地表水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3条,总流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年产水量28.53亿立方米,年入境水量14.58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流量8.4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流量的32倍、全省人均流量的56倍。境内有冰川964处,冰川总储量159.154亿立方米,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源。同时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下渗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
(三)社会经济条件
肃南县辖红湾寺镇、皇城镇、祁丰藏族乡、明花乡、大河乡、康乐镇、马蹄藏族乡、白银蒙古族乡等3镇5乡,102个行政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主要居住有裕固、藏、蒙古、回、土、满、保安族等19个少数民族,根据肃南县2020年度统计年鉴数据,全县总人口39308人,按照民族分,少数民族人口22574人,占总人口的57.43%,其中裕固族10734人,占总人口的27.16%,人口密度为1.64人/平方千米。
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25亿元,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9亿元,增长5.12%;第二产业增加值10.60亿元,增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2.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5691元,比上年增长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11:29.86:44.03调整为26.09:35.04:38.8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5.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5.17个百分点。
根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肃南县耕地27573.11公顷;种植园用地31.10公顷;林地238733.39公顷;草地1332484.15公顷;湿地150009.7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724.4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085.40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2780.22公顷。
四、“十三五”自然资源实施评价
“十三五”期间,肃南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全过程统筹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工作,保护区内67宗矿业权、7座在建水电站关停退出,38座运行水电站全部安装流量下泄设施和监控设备,核心区和缓冲区295户920名农牧民实现生态搬迁并稳定增收。肃南县成功入选50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10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库,2个项目列入国家项目库。
1.实施成效
“十三五”期间,肃南县牢固树立项目第一的理念,一大批生态环保、产业转型、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类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截至2019年末,肃南县建设用地总规模3771.88公顷,共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发展、工业及能源、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222项,总投资167.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7.6亿元。
“十三五”期间,肃南县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始终把守护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作为立县之本,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拉网式”复核、“过筛子”排查整治,全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各级检查反馈多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祁连山生态持续向好。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世界地质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地、国家生态公益林等范围和面积调整全部确定,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范围。统筹保护和治理全县生态环境,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出台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行动计划,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城区实现燃煤锅炉污染“清零”,全年优良天数持续增加;城乡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垃圾收集车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行政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到75.5%,污水处理率为99%,再生水利用率为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区、乡镇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立了“双河长”工作机制和县、片、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国家和省级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优良等级;有序开展土壤治理修复,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建成祁连山首座冰川生态定位观测站、全省首个县级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
“十三五”期间,肃南县作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试点县,是甘肃省唯一的试点县。至目前,已完成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制定、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等14项自然资源全要素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的编制,并于2020年10月20日通过省级验收。
本次试点工作旨在通过梳理肃南县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自然资源,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解决权利重叠、缺位等问题;通过建立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自然资源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自然资源整体保护;通过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实现流转顺畅,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开展生态空间系统修复和合理补偿,推动肃南县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达到提高区域生态功能的效果;通过梳理肃南县与国家公园的管理权关系,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肃南县相融合的国家公园生态县;通过肃南县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
2.指标落实情况
根据《张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和市自然资源局《关于下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指标的通知》文件,全县2020年耕地保有量1179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073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3872.61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规模1973.97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663.75公顷,新增建设用地305.11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挖潜量为97.88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3.46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172.62平方米,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13.46公顷。
“十三五”时期先后启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46项,完成投资7.2亿元,其中包括: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项目、祁连山自然博物馆建设、矿区综合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建设、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等内容,通过项目的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大见成效,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
启动实施了“三西”农业建设、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三化”草原综合治理、现代农业资金肉羊产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农牧业发展项目22个,完成投资3亿元,农牧业基础条件和综合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实施工业及能源建设项目85个,完成投资32.5亿元,分别为:讨赖河白石头口三、四级水电站、七一冰川矿泉水厂、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示范县建设、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石灰石资源整合、重晶石加工、联鑫钨尾矿处理、祁连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鹿产品生产线扩建等。启动实施了包括康白集镇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中华裕固风情苑自驾游和房车露营基地及休闲度假产业开发建设、裕固族民俗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内基础设施提升在内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项目11项,完成投资2.2亿元。截至2020年,各项用地均未突破指标值。
3.存在的问题
(1)自然资源开发后的修复治理不够,生态修复机制尚不健全。
(2)矿产资源供应安全有待提升,绿色矿业发展、洁净能源的勘查开发急需推进。
(3)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还未贯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过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新机制亟待探索。
(4)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每年用于支持生态环境治理资金达到县级财政80%以上,农牧民搬迁后续补助、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接续产业培育资金缺口较大。
(5)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逐步解决。
4.对本轮规划的建议
(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肃南地区的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聚集经济和人口、保护耕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2)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物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4)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管控边界,减少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了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农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
(5)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增强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控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
(6)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休养生息,健全耕地轮作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五、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肃南县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肃南县抢抓发展机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肃南县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对履行好“两统一”职责、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升自然资源的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以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较高的时期,主要侧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和规范,而对自然资源开发后的修复治理考虑不够,自然资源和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需要实施生态修复的规模大,生态修复机制不健全,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土地利用粗放、整治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十四五”时期,从国际形势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重要时期,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日趋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政治、社会领域不可预见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发生。资本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加剧,资源国际合作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推进改革的敏感度、复杂度前所未有,资源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创新艰巨时期。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不仅是“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谋划,更是推进自然资源质量变革,提高自然要素供给量,转向解决好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供给结构,深化自然资源改革发展实践的关键。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准确研判未来一个时期肃南县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的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五个扎实”要求,注重规划统筹衔接,突出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好“十四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任务,使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推动肃南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规划支撑。围绕自然资源厅、张掖市委、市政府和肃南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着力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提升资源集约利用、项目用地保障、耕地保护、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着力破解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地理信息服务、执法监察及维稳难题,着力深化资源要素、不动产登记、矿政管理改革,提升党建引领和依法治理能力,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幸福美好新肃南县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规划是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其间自然资源工作应紧扣国家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自然资源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谋划“十四五”期间全县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目标,统筹划定国土空间“三条红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体现出县域城镇体系结构、空间格局、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以及生态、农业、文化保护和发展格局;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总量、结构和时序,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耕地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发展等目标任务、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
编制肃南县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谋深做实“十四五”项目库,争取申报疫后重大经济发展项目。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资源集约利用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土地要素改革,大力推广“标准地”改革、先租后让、“工改商”供地模式。深化矿政管理改革,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制定实施承接省级下放矿权审批办法,推进矿权竞争性出让和“净矿”出让,探索矿产资源权益金和储量分类改革,推广“多规合一、生态开发、科技管矿”模式。
三、总体任务
未来五年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得到缓解,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系比较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有量基本稳定,基本农田监管力度显著增强,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国土资源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础业务建设全面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地质灾害监测逐步深化,地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规模土地整理取得重大进展。土地和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案件查处协调机制逐渐健全,执法监察体系不断完善,土地管理行为日益规范。
(一)保障用地,助推肃南县协调发展
1.大力推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挖掘已利用土地潜力,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一是用好增减挂钩政策,强力推进建设用地申报批复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二是加大闲置土地整理。利用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对认定疑似闲置用地,加大监察力度。对闲置一年不足两年的,收取闲置费并督促企业尽快开工建设。对认定闲置土地的,按照《闲置土地处理办法》依法进行处理,防止土地长期闲置。三是做好工矿废弃地试点的实施工作,对历史遗留未整治的废弃矿山,再行整治,将整治出来的用地指标,统筹调剂,已化解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四是努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增资扩建或改造。
2.围绕保增长这一主线,做好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合理分配用地指标,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优先保障中央投资扩大内需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和省、市重点等项目用地需求。一是围绕《肃南县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编制肃南县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确定肃南县国土开发利用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合理确定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二是从严实施土地规划,严格控制土地规划调整与修改工作,从严从紧管理土地,不符合土地规划的项目用地,一律不审批、不供地。三是建立自然资源、发改、各乡镇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城乡规划、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规划的管控,为肃南县协同发展拓展空间。
(二)严格管理,全面推进资源保护工作
1.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
持续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继续加强基础地质工作。规范地热资源管理,提高地热资源利用效率,坚决打击违规盗采行为。积极探索利用浅层地热资源,鼓励引导开发建设单位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强化管理,进一步维护和巩固肃南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成果,继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广泛宣传、社会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切实加强对无证采矿、越界采矿等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查处工作,坚决遏制违法采矿出现反弹,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持续好转。
2.切实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按照省政府批准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同时,切实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规定,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补充耕地数量和产能双平衡。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立项和实施管理,统筹安排项目选址和布局,优化项目设计,严格工程实施和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加快土地整治示范区项目建设,全面依托肃南县耕地后备资源优势,加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力度,在满足肃南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的前提下,拓展易地占补平衡跨省交易。
3.加强地理信息工作
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加快推进全县数字县城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机构建设,加快编制“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推广应用国家坐标系,深化地理信息协作。
4.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
强化各级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的执法监察责任,健全各项执法监察工作制度。继续做好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同时加强日常巡查,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用地。
5.做好维护权益工作
坚持依法依规征地,严格履行征地程序,妥善化解征地矛盾。健全完善解决突出问题的工作机制,促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三)稳妥推进改革,全面建设法治国土
1.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加快推进县级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机构整合、资料移交、系统对接,设立统一窗口,颁发统一证书。
2.健全和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一是进一步规范招拍挂出让行为,确保土地资产收益最大化。二是做好土地储备融资工作,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强化土地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规范国有土地使用,对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依法责令纠正或处罚。
3.全面建设法治国土
严格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切实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法制审核三项制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推动优良生态、绿色生产、低碳生活互促共进。
1.全力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
紧紧抓住肃南县被列入全国50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的重大机遇,集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围绕森林、草原、冰川、河流等探索推进纵向和横向、政府和市场、生态区域和生态要素相结合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积极对接做好黑河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试点,全力做好与生态补偿试点相关的重点林区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论证工作,积极争取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让祁连山绿水青山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
2.积极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既要积极做好试点各项工作,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衔接沟通,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职能职责划分、社区共建共管、国家公园落界、承包草原矛盾、农牧民转产就业等一系列事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投资2563万元,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和动物防疫专用设施建设项目。全面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确保家畜与草地承载力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
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争取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项目,完成水电站关停退出补偿资金落实和兑付工作。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沙化草地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实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工程。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开展扬尘治理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河道违法采砂等行为,加强河道规范管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和国土绿化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终端处理项目。
(五)培育壮大生态产业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十大生态产业的决策部署,强实体、兴产业、提品质、增效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1.在加快绿色畜牧业转型发展上下功夫
坚持把绿色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和农牧民增收的富民产业,鼓励农牧民通过“山上放养”和“舍饲养殖”相结合,推动草原四季利用转为两季或三季利用;积极推进品种改良、“两年三产”等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甘肃高山细毛羊繁育基地建设,在浅山区积极推广黄牛养殖。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积极引进培育高原牦牛、高山细毛羊等绿色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扶持发展一批专业屠宰和贩销队伍,推进大明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沙产业和特色林果业,大力推进肉苁蓉、锁阳、甘草等绿色高原中药材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在推进生态工业延伸链条上下功夫
对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矿产、水能等资源优势,推进联鑫钨尾矿循环利用项目扩大生产,加快推进冀陇重晶石开发项目建设,力促七一冰川矿泉水项目尽快投产,推进四方矿业铁选扩能改造提升等新建项目尽早开工。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镜铁山黑沟矿区智能化及西沟矿绿色矿山建设等企业技术改造。持续提升工业园区的承载服务能力,完成祁青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大河工业园区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一批矿产资源深加工、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等工业延炼项目。
3.在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上下功夫
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自治县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和首位产业,加快马蹄寺5A级旅游景区创建,改造完善景区停车场、厕所、游步道、给排水、导览标识等设施。持续提升裕固族民俗度假区承载能力,实施县城绿化美化、道路改造及基础设施完善等工程,争取引入客商投资新建九台山滑雪场。积极推进文殊寺、裕固风情走廊等景区标准化运营和提档升级,加快康白集镇、巴尔斯生态旅游景区、冰沟丹霞、外星谷等景区开发,推进红西路军红色教育基地、裕固风情园、乡(镇)特色村寨等景区景点建设,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基本原则
(一)党建统领、系统治理
建立健全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融入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确保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方针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坚持以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推进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统筹处理好当下与未来、全局与局部、战略与战术、重点论与两点论等关系,推动保护与保障、安全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协同互促、相得益彰。
(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贯彻落实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指示,坚持节约集约高效,坚持精细精准管理,坚持在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前提下促进发展。
(三)利民为本、唯实惟先
坚持把企业、群众、基层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迭代改进服务理念、方法、机制、作风,聚焦“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厚植法治根基,强化政策协同,落实便民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在先行先试上创出新路子,在创新发展上跑出加速度,在真抓实干上续写新奇迹。
(四)数字赋能、深化改革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深化改革。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推动自然资源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法流程、手段工具重塑,加快业务工作的集成化、体系化,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织就国土空间整体智治的“天罗地网”。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改革、政策制定、征地拆迁、住房供地、土地整治、地灾防治、执法监察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继续深化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法治型部门,完善流程制度,在行政审批、不动产登记、用地保障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六)坚持节约优先,提升自然资源支撑力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基本国策和国家的优先战略,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破解县资源保护保障“两难”问题的根本路径。自然资源利用必须坚持节约优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从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监督考评等方面,全面加大促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管控力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及新增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挖掘存量空间,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益。
(七)坚持务实管用
在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理清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注重规划衔接,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
在规划编制中,对规划编制目录进行严格遴选,确保规划接地气、可操作。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规划的内容要明确思路方向、重点任务、空间布局,既要加强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做到可操作、能落实、易评估。
(八)坚持民主开放
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广开言路、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九)坚持科学性与操作性相适应
立足肃南县发展实际,谋划好“十四五”期间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从肃南县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打好发展基础。
既要加强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增强规划宏观性、科学性、指导性,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做到可操作、能落实、易评估。
聚焦自然资源管理重点领域,严守各类底线、红线、界限,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注重规划衔接协调,注重工作改革创新,妥善处理法理与逻辑、技术与方法、内容与形式、编制与实施等关系。
(十)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既要发挥好政府部门编制规划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第三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十四五”期间,全县进一步优化全域空间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县域城乡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修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公共设施等各类空间要素布局。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自然地理格局和功能结构现状,按照“中心崛起、组团融入、借力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一屏统揽、一轴联动、双核引领、三园支撑、四区协同”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保护开发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区域发展分工明显、经济布局构造有序、要素组织有机衔接的整体效率高、可持续能力强、居民宜居宜业宜游的县域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文明体。
一、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构建“一心一轴、四园三片、大景区”的县域生产力布局空间架构,按照县城、中心城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要求,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纽带,以中心村为基础的三级的新型城镇系统。
按照“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要求,坚持以生态工业为基本取向,初步形成了祁青工业园区、大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明花光伏产业园、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四大园区”和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条水电产业开发带为重点的工业集群格局。
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优先发展节地型的工业产业,有效控制工业用地规模,以区域经济和资源特点为基础,充分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规划引导各类产业向四大园区集中。
(二)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保障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必要用地,按照“规模适度、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合理预留各集镇和中心发展用地,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保障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乡村道路、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用地,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根据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引导闲散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中心镇集中,按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新拆旧,占新补旧,加大农村居民点复垦力度,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地安排建设。合理配置新农村建设用地,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规模,合理适度压缩农村居民点面积。
(三)交通水利用地布局优化
按照张掖市交通“东西畅通、南北贯通、互联互通、立体交通”枢纽城市的总体思路和建设“一轴五辐十三联”的路网主骨架规划布局,调整自治县公路路网结构,以扩大公路覆盖、提高公路等级、优化路网结构、强化维护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到规划期末,形成以国省干线和祁连山腹地公路为主骨架,县乡村道及工矿旅游公路为基础,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布局。建设喇嘛坪通用机场,进一步提高通达能力。
大力实施水利保障行动,不断完善水资源安全、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等体系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加快水权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推进农牧村饮水安全、抗旱防汛减灾、牧区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推进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一体化建设运行。
二、国土空间布局
(一)生态空间
“十四五”规划期间,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将自然生态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与一般生态空间。
1、生态保护红线
肃南县生态保护红线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水源地保护区、一级国家公益林,总面积14100.74公顷,占生态空间比例为73.91%。
根据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管制要求和各类保护区的功能划分,将红线内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传统利用与游憩区。
肃南县核心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总面积3947.28公顷,占生态空间比例为20.69%,在祁丰乡、大河乡、康乐镇、马蹄乡、皇城镇等乡镇均有分布;肃南县生态修复区包括国家公园生态保育区、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区和自然生态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总面积3216.89公顷,占生态空间比例为16.86%,在祁丰乡、大河乡、康乐镇、马蹄乡、白银乡、皇城镇等乡镇均有分布;肃南县传统利用与游憩区包括国家地质公园综合服务区、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二级国家公益林及其他地方公益林、其他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林地、水域、草原、荒地等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总面积6936.56公顷,占生态空间比例为36.36%,在祁丰乡、大河乡、康乐镇、马蹄乡、白银乡、皇城镇等乡镇均有分布。
2、一般生态空间
肃南县一般生态空间包括国家地质公园综合服务区、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二级国家公益林及其他地方公益林、其他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林地、水域、草原、荒地等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总面积4971.30公顷,占生态空间比例为26.07%,主要分布在祁丰乡、大河乡、明花乡、皇城镇等乡镇。
图1 生态空间分区图
(二)农业空间
“十四五”规划期间,肃南县农业空间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8.79公顷,主要分布在大河乡、明花乡、马蹄乡、皇城镇等乡镇,占农业空间比例为8.20%;一般农地区面积994.20公顷,占农业空间比例为91.80%
图2 农业空间分区图
(三)城镇空间
“十四五”规划期间,依据肃南县城镇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将城镇空间也划分为城镇发展边界和其他城镇空间两个等级。肃南县城镇发展边界内面积6.57公顷,主要分布在肃南县中心城区和工业集中区,占城镇空间比例为33.40%;其他城镇空间面积13.10公顷,占城镇空间比例为66.60%。
图3 城镇空间分区图
第四章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一、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形势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是一项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国土整治的新概念、新探索,具有重大意义与示范作用。开展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破解耕地保护碎片化、村庄用地无序化、农村发展低散弱问题,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以村庄为对象,整合力量、集中资金、集聚资源,重点抓好农村用地空间治理、闲置浪费与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整治、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对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实现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民俗、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塑和综合集成创新。
紧盯肃南县“生态立县”的目标定位,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切实践行“两山”理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以境内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为主线,以城乡生态环境提升为抓手,以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为支撑,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不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重大工程
(一)大力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化的长期性流程,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变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数量的改变、自然系统的损坏、社会产业发展不和谐等。祁连山生态环境显示:涵养水源植被减少,生态逆向演替,森林功能弱化;荒漠化明显,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下降;出山径流量祁连山东段减少,中西段略有增加趋势;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受损;冰川明显萎缩,雪线逐年上升;水土流失严重,林草地质量下降。
实施祁连山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治理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复绿废旧宅基地,恢复地表植被;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类活动对祁连山自然环境的压力,并辅以工程措施对迁出区进行生态修复,逐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按照“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总体布局,统筹抓好“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学做支撑、农民有效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实施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以破解环境难题,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围绕深山远山区退化灌木林地及“三化”草场,实行封山育林育草,全面禁牧、禁樵、禁垦,提高封育成效;围绕沿山浅山区重要水源地、水库边缘地、林缘区坡耕地,河滩空地、大规模实施人工造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有效提升生态功能;围绕矿山废弃地,采取污染治理、平整覆土、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整治,修复矿区生态环境。同时,采取禁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着力治理退化、沙化、盐碱化“三化”草地,不断提升草原和林区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功能。
1.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水源保护地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生态功能区水资源、冰川、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进行资金补偿,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引导、转产扶持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推行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
2.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加大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生态搬迁、生态廊道、科研监测等方面的投入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项目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重点支持,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区提供交通、通信、环保以及医疗救护、科普基地、科研监测等设施建设给予倾斜支持。
3.全面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移民,做细、做实核心保护区农牧民搬迁后续支持工作,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
(二)创建森林城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肃南县全面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策部署,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依托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林草重点工程等重大项目,着力提升林草质量,科学实施荒漠化治理,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持续推进城市绿化、村镇绿化、通道绿化、水岸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园区景区绿化、荒滩沙地治理、林草抚育管护、林草科技创新九大行动,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体系标准,细化建设目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绿化美化质量,积极建设绿色肃南。
(三)全力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
紧紧抓住肃南县被列入全国50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的重大机遇,集成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围绕森林、草原、冰川、河流等探索推进纵向和横向、政府和市场、生态区域和生态要素相结合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积极对接做好黑河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试点,全力做好与生态补偿试点相关的重点林区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论证工作,积极争取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让祁连山绿水青山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
固牢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意识,积极开展草原草地、林地湿地、冰川、水资源补偿、土地矿产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业、特色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效益补偿试验示范,加快建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步伐。推进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补偿,重点巩固提升森林生态效益补充,在祁丰乡、马蹄乡、皇城镇、康乐镇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较强的区域开展公益林保护与补偿工作,设置森林管护员岗位,实施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体系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推进耕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补偿,在明花乡、马蹄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沙化土地治理,倡导有机种植、轮耕种植。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补偿,在禁牧及草畜平衡区域开展补偿,适度提高草原奖补标准,实施“三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天然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控项目。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补偿,对重点湖泊、水库、坑塘等候鸟迁移栖息地进行补偿,加强湿地监管,建立湿地(湖)长制,在祁丰乡等区域开展退牧还湿地项目。推进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将33条跨境河流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开展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完善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体系,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推进环境高风险行业退出补偿,对国家公园划界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实行有序退出,配套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与复垦工程、煤矿矿山沉陷综合治理工程。
(四)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
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争取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项目,完成水电站关停退出补偿资金落实和兑付工作。投资92600万元,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沙化草地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投资9000万元,实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等项目;投资9400万元,实施围栏修建与湿地保护治理;投资7500万元,实施盐碱化治理;投资21000万元,完成公益林营造,完成木本油料耐旱作物种植加工、沙生中药材加工的经济林,完成以苜蓿、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种植、以洋葱种子育种、以明花乡细毛羊养殖繁育、沙化产业等为一体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链;投资500万元,进行退化林分修复、补植补造。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开展扬尘治理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河道违法采砂等行为,加强河道规范管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和国土绿化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终端处理项目。
(五)大力改善农牧村人居环境
纵深推进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突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四个重点,加快皇城、祁丰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强化对马蹄、明花等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和规范运行,到2020年底全县各乡(镇)生活污水全部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处理、达标排放。实施皇城等6个乡(镇)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加快康乐垃圾填埋场建设,持续开展农牧村面源污染防治和无害化厕所普及,实现收集清运设施乡村全覆盖,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
(六)积极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既要积极做好试点各项工作,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衔接沟通,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职能职责划分、社区共建共管、国家公园落界、承包草原矛盾、农牧民转产就业等一系列事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投资2563万元,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和动物防疫专用设施建设项目。全面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确保家畜与草地承载力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配合完成区界标识、规划落地、警示设施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管理机构组建、社区建设等试点任务,积极对接解决国家公园内农牧民转产就业问题。做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勘界落线工作,合理适度保留、预留农牧民家庭生产生活、区域产业发展用地空间。推动建立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优化整合祁连山国家公园肃南片区内现有各类保护地管理机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勘界及功能分区划定,完善管控体系。探索国家公园建设与周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国家公园综合治理能力培训基地、建设体制机制与标准体系研究基地、生态管护人员培训基地、建设理论研究与能力实训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国家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迁徙廊道、高寒濒危野生植物生态廊道、寒区旱区多样性地貌景观廊道等系列国内知名的研学游新名片。推动农牧民增收、草畜业增效,着力提高一般控制区农牧民转产就业能力,加快推进保护区缓冲区农牧民搬迁安置和后续产业培育;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草畜业增效。推动生态旅游串珠成线,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全景旅游”“全时旅游”“全季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打造“国家公园+”系列新型旅游业态。推动生态产业引链扩群,着力发展“天然-设施放牧—深加工”一体化发展的畜牧业,“天然生产-人工种植—深加工”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及水产品产业。强化项目支撑,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天然林保护、草原治理、污染防治、河道治理、防汛安全、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国家公园示范县。
紧盯国家产业布局、投资方向,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转型、民生事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谋划筛选“十四五”重点项目166个,总投资523.63亿元。其中:生态环境15个,总投资25.37亿元;基础设施45个,总投资254.85亿元;文化旅游43个,总投资60.52亿元;工业能源12个,总投资144.65亿元;现代农业12个,总投资17.5亿元;信息技术4个,总投资0.81亿元;乡村振兴7个,总投资5.33亿元;民生事业28个,总投资14.6亿元。
三、“十四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259803万元,包括林草湿地修复项目、林草监测平台建设项目、祁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四个大类。其中林草湿地修复项目7个,共投资100875万元,建设地点位于肃南县各乡镇,建设内容包括盐碱化土地治理、风沙综合治理及沙化产业培育、退化林分修复、补植补造等内容。林草监测平台建设项目5个,共投资91421万元,项目建设位于肃南县各乡镇。
祁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5个,共投资59000万元,建设地点位于肃南县大河乡、祁丰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4个,共投资8507万元,建设地点位于肃南县大河乡、红湾寺镇、祁丰乡。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期内全县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0个,项目规模22175.24公顷,总投资136073万元,集中在肃南县明花乡、祁丰乡。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适宜开发利用的地块,采取先进工程技术和生物措施,通过土地平整与改造、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田间道路、营造防护林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逐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从而提高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生态环境造福农民。(项目明细详见附表1)
四、合理安排“三生”用地空间
根据肃南县国土空间格局,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规划布局空间,统筹安排规划期内的各种项目。预计“十四五”规划期间,肃南县共安排25个项目,其中生产类项目6个,生活类项目5个,生态类项目14个。
(一)生产类项目
规划期生产类项目共安排6个,主要包括乡村振兴农业设施养殖类、扶贫工业园区等类型。
(二)生活类项目
规划期生活类项目共安排5个,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设施类、社会事业类、商贸流通类、交通枢纽类等类型。
(三)生态类项目
规划期生态类项目共安排14个,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治理、流域治理、矿山恢复治理和土地生态综合整治等类型。
第五章 耕地保护实施性策略
一、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
(一)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依托遥感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运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在已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要求和技术标准,依法依规、有序推进。
1.全域永久基本农田的地类、布局情况
肃南县以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永久基本农田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主要为水浇地和旱地。划定后面积9090.27公顷,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其中水浇地8552.94公顷,主要分布在明花乡和皇城镇,占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94.09%,旱地537.33公顷,主要分布在马蹄乡和明花乡,占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5.91%。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2.全域永久基本农田的坡度等级
永久基本农田按照耕地坡度级别划分,坡度≤2° 面积6964.73公顷,占全县基本农田的76.62%;坡度2°-6° 面积1418公顷,占全县基本农田的15.60%;坡度6°-15°面积566.47公顷,占全县基本农田的6.23%;坡度15°-25°面积141.07公顷,占全县基本农田的1.55%。坡度级别面积情况见下表:
3.质量等别
永久基本农田按照耕地质量等级划分,12等面积8194.87公顷,占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90.15%;13等面积598.33公顷,占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6.58%;14等面积297.07公顷,占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3.27%。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12、13等。耕地质量等级面积情况见下表:
(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分析
依据肃南县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结合肃南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土地整治项目和退耕还林等成果,通过调查摸底和内业分析,确定储备区划定目标。通过实地核实举证,逐级审核筛选,最终确定肃南县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图斑26个,面积195.71公顷,主要分布在明花乡灰泉子村和刺窝泉村,其中,灰泉子村面积48.18公顷,刺窝泉村面积147.53公顷;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12等。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三)完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促进规划布局优化
分析评估现状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规划编制层面的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布局及优化调整的规则,以及在规划实施层面中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动态调优策略。
结合“三线”统筹划定工作,以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空间分布连片为基本原则,分类型提出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布局优化调整的规则和相关矛盾冲突的处理方法,并在规划布局上以农业空间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六个量”(总量-稳定保护面积、增量-现状补划潜力、流量-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存量-现状永久基本农田、容量-宜农面积、质量-耕地质量)为切入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结合国家关于永久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制度,提出符合实际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策略。对规划实施中为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安排,而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分类提出调整条件、调整范围和调整程序。
二、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一)耕地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撂荒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高清影像判读,许多土地片块面积小、分散,部分片块交通不便,大型机械耕作困难。加上农产品价格不乐观,农业靠天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种地效益比较低,很多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或到就近的企业务工,农用物资如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的涨价,致使本来就收益不大的传统农业更无利可图,目前在家直接从事传统农业的多数人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和妇女,没有机会和能力应用新技术、采用良种良育良法。有的家庭劳动力不足,耕种难度大的地块就放弃了。从而造成了部分耕地荒芜。虽然国家实施了免征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仍不能调动部分群众种田的积极性,仍然存在耕地撂荒现象。
2.地力衰退,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挫,耕地重用轻养情况比较普遍,有机肥施用少,绿肥作物“下岗”,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肥力下降;水利工程和设施失修,蓄水总量下降,有效灌溉面积减少。随着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排放量增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3.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在具体的耕地保护工作中,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想搭就搭,想建就建,造成违法用地多发;少数地方为引进招商引资企业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存在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已深入人心。但是在以往的耕地保护工作中,只是看重耕地数量的保护,对质量的认识还不够,直接导致了“占优补次”、用养失调等诸多耕地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耕地保护利用保障措施
落实省厅下达的耕地保护工程目标任务,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激励性保护、严格执行管控性保护、大力推进建设性保护,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着力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绿色发展。
按照耕地保护和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的原则,持续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结合国土空间布局,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占用、补划进行规划和设计,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为县“十四五”产业项目落地和城市品质提升奠定基础。
1.严格执行管控性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底数,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布局和约束性指标为底盘,以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为底线,合理划分国土空间管制分区。从严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监察,结合国务院“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大对全县违法占用耕地查处力度,特别是对损坏永久基本农田行为给予严肃查处,坚决防治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要求,认真落实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对违法占用耕地、基本农田的行为,尤其是典型案例及时进行曝光。严格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违规占用行为严肃查处,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通过自然资源部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依法依规报国务院批准。严禁擅自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
3.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用地标准,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和约束,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或零增长,促进新增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全面清理处置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用地退出、转产和兼并重组。合理开发利用城区地上、地下空间,大力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生态绿化、农村旧村改造和“空心村”。
4.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从控制耕地流失和加大耕地补充力度两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下达指标。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耕地责任体系,层层分解保护任务,明确各级政府行政一把手为耕地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年终耕地保有量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5.贯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规划期内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等途径加大耕地的补充力度,切实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补充指标。执行对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制度,确保不因建设占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6.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
加大对中低产田条件改造建设投入,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田间道路工程等基本项目的投入,推进农田整理和旱地整治工程,不断改善耕地的立地条件和农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7.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结合肃南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加快推进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实施“不稳定耕地”生态退耕,对难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有节奏退耕与即可恢复属性的其他农用地恢复为耕地同步考虑,以保证优质耕地数量稳步上升。
第六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肃南县矿产资源富集。全县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30多种,分布于260多处,是甘肃省黑色、有色金属矿产的富集区。金属矿产主要有钨、钼、铜、铁、铅锌等,其中已探明的钨钼矿储量在全国单个矿山储量中排名前5位,居亚洲第三位,钨矿资源量达到46.3万吨(金属量),钼矿资源量达到100万吨(金属量);非金属矿有煤炭、萤石、石灰岩、蛇纹岩、石英砂、石膏、大理石等,其中煤炭资源储量约1.5亿吨。
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调查各类矿山65个,其中采矿矿山39个,探矿矿山26个。各类矿山均不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不涉及国家公园,不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
表6.1 肃南县采矿矿山分类表 单位:公顷
采矿矿山:按开采方式分,地下开采矿山11个,露天/地下开采4个,露天开采矿山24个;位于外围保护地带36个,采矿矿山在外围保护区外3个。
探矿矿山:位于外围保护地带25个,在外围保护区外1个。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目标
加强对肃南县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建成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当、管理到位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对全县矿山地质环境的规划分区管理。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夯实保护与治理工作基础。建立全县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全县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网,全面掌握和监控全县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创新资金渠道,加快肃南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形成“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格局,全面治理历史遗留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监测方法及标准体系研究,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全面改善肃南县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格局
构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重点勘查开采区、集中开采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区为主体的矿产资源空间布局体系。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整体管控要求,突出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不同矿种、不同权限、不同资金来源,分类制定管控措施,提高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着力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保护有力、分区管控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格局。
(二)矿山基础地质调查评价
实施上级规划在本县区域内的基础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提高肃南县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开展重点治理区、矿山废渣废液及水土污染专项调查。规范肃南县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工作,为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矿山环境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三)矿产资源勘查
落实上级规划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探矿矿山按勘察矿种分:多金属矿山6个,金矿3个,煤矿1个,铅矿1个,铅锌矿1个,铁矿5个,铜矿6个,钨矿3个。探矿矿山按保护区功能区分:在外围保护地带25个,在保护区外1个。稳步推进矿产资源勘查,使新发现的资源储量不断增大。
(四)矿产转型升级与绿色矿业发展
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积极扶持新洲、联鑫等钨采选企业在逐步扩大钨矿采选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仲钨酸铵、钨粉为主的冶炼产业,推进以钨合金、钼铁合金和特种钢为主的深加工产业发展,最终形成采矿-选-冶炼-深加工整体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承接发展有色金属采选及深加工产业延伸项目,鼓励宏兴、宏益、兴荣等铜选加工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铜精矿-精炼铜-铜材初加工的产业发展布局;加大建筑建材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利用金属采选尾矿废渣,生产加砌混凝土块、空心砖、道路砖等新型建材产品,推进建筑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领域加大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以绿化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空气净化、加湿自动化智能温控火炕、金属集成恒温保健火炕,鼓励创业创新,鼓励科技引领创造发明。
(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完善县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管理体系,强化监管执法力度;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长效机制,强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收取和使用的管理机制,完善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新建和生产矿山应制定并严格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矿山水土保持方案,着力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使矿山损毁土地得到有效复垦。
(六)规划期末矿产资源开发目标
继续加强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并对重要靶区跟进勘查,持续增加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持续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控和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效果,集中度、规模效益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矿业企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绿色矿业格局形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显著改善。矿产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和开发利用管理新机制,形成管理有规、调控有效、监督有力的新局面。
三、列入省级的地勘基金勘查项目
(一)地热资源调查项目
肃南县祁丰乡地热资源调查评价、肃南县红湾寺-九个泉一带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二)矿泉水资源调查项目
肃南县红湾寺饮用天然矿泉水调查评价、肃南县白泉门白浪沟医用矿泉水调查评价。
(三)金属矿产勘查项目
肃南县镜铁山深部及外围铁铜矿勘查、肃南县二道沟铜矿普查、肃南县头道沟铜矿普查、肃南县明花乡芒硝矿产资源普查项目。
(四)非金属矿调查项目
肃南县清泉河一带凹凸棒石粘土矿普查、肃南县大房底子口一带凹凸棒粘土矿普查、肃南县祁丰乡凹凸棒石粘土矿调查评价、肃南县渣子河一带花岗岩矿普查、肃南县文成沟一带花岗岩矿普查、肃南县豁硌河一带石灰岩矿普查、肃南县渣子河一带耐火用粘土矿普查、肃南县双岔沟一带石灰岩矿普查、肃南县灰大坂湾一带石灰岩矿普查、肃南县花刺沟一带石灰岩矿普查、肃南县明花乡一带芒硝矿普查、肃南县祁丰乡盆锑坑一带石膏矿普查、肃南县窑沟一带云母矿普查、肃南县祁青吊达坂-讨赖河一带石英矿普查、肃南县白银乡东牛毛一带石灰岩矿普查、肃南县大岔牧场制纤维用玄武岩矿普查、肃南县大柳沟含钾岩石矿普查。
第七章 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发展
一、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发展现状
(一)取得成绩
1.行业综合监管能效强化
全面落实测绘成果保密检查、测绘成果汇交、综合测绘改革等事项。持续优化测绘地理信息行政许可、行政确认、公共服务等事项办理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积极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
2.测绘宣传教育积极落实
肃南县自然资源局举办以“规范使用地图,一点都不能错”为主题的“8.29”测绘宣传活动。采取摆设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对过往的居民发放宣传手册、现场接受群众咨询等方式,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多角度宣传测绘法对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意义,积极巩固和扩大宣传成效,营造好的宣传氛围,使《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甘肃省地图管理办法》和国家版图知识的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二)完成主要项目
肃南县通过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建设了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包括登记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档案资料库,涵盖了城镇地籍、农村土地确权、房产、承包经营权等。
1.全力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落实三调“宁要数据真实性,不要虚假的前后一致性”工作要求。2019年9月,全县三调成果顺利通过省级集中审查和国家三调办核查,2021年8月完成省级验收,同年12月31日经县委、县政府正式公布启用。
2.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的土地变更调查任务。2015年至目前,国家下发我县土地变更调查监测图斑2095个,总面积17475.895亩,现已全部通过国家核查。
(三)存在的问题
1.基础测绘自身服务模式有待创新
基础测绘成果标准化、制式化的产品形式,不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基础测绘服务产品、服务模式亟待创新,用户体验亟待改善,服务效益亟待提高。
2.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应急机制不够完善;应急队伍建设不足;应急装备不够完善等。
二、“十四五”时期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发展形势
(一)践行高质量赶超发展,测绘地理信息面临新要求
综观发展大势、审视县域态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当前,黄河流域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县域发展要主动融入黄河战略,肃南县随着工业园区的快速建设、数字经济、全域旅游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发展优势多重叠加,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已处在厚积薄发、蓄势突破的重要时期。这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基础测绘加快转型升级,提供崭新的数据内容、全新的服务形式和新颖的用户体验,从而为推动加快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新的、更高质量的基础支撑保障服务。
(二)立足机构改革新起点,测绘地理信息迎来新使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机构改革后,肃南县自然资源成为新的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基础测绘发展面临的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从面向全社会提供“普适性服务”转化为重点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履职、兼顾保障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上来,基础测绘服务范畴更加广泛,服务对象和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对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依托新技术快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激发新活力
当前,信息技术已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测绘地理信息涉及国计民生,日新月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测绘地理信息创造了新的条件,如北斗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基于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先进传感器、物联网等现代遥感和监测技术;存储器和服务器运算能力的提高,轻、小、薄和低功耗的集成度,为测绘地理信息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带来极大便利;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相关领域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密码技术、云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态势感知、主动防御等前沿技术将更好地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这些都将对测绘地理信息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第八章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肃南县位于河西走廊南侧,祁连山北麓中段,辖区内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异常,地质构造复杂,人类工程活动较多,地质灾害以泥石流,山体滑坡最为严重。目前,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4处,其中:泥石流25处、滑坡11处、崩塌14处、不稳定斜坡4处、按照灾害规模划分,其中中型地质灾害15处,小型地质灾害39处。
一、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全面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彻底摸清全县风险隐患底数。以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林草防火等为重点,开展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重点区域灾害隐患排查,开展重点区域的居民、桥梁隧道、河堤大坝、供电供水、通信、交通设施及生产经营单位等建构筑物结构调查和抗灾性能评价,建立县、乡贯通、行业领域信息共享的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研究确定灾害风险区划。
二、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继续实施森林资源培育、退牧还草、固沙防风工程,加强水、气环境和土壤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强化湿地生态修复和水源保护地工程。加大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生态红线内及附近的居民按规划有序搬迁,科学规划生态移民居住和工农业生态布局。
三、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在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易发区、以乡村民居、县城老旧房屋、学校、医院、幼儿园、交通生命线、电力、通信、危化品厂库、水库大坝、重大工程等为重点,实施抗震加固工程。严格新建、改扩建住宅和公共设施等抗震标准。加强一般地区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居民、公共设施的加固改造,实施农牧村民加固示范工程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四、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实施黑河等主要河流及山洪沟道防洪治理工程,实现河流堤防全面达标。全面提升黑河等主要河流及洪涝灾害重点防治区综合防御能力。持续加强水库、河道隐患治理,实施病险水库、水闸、河堤除险加固工程。全面治理挤占河道、排洪沟等空间的建构筑物。加快完善堤防、排水管网、滞蓄场所等县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县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小型水库等重点水资源配置和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提高使用水应急保障能力。依托张掖丹霞通用机场,配合西北人影能力项目建设,推进祁连山及旱作农业区人工增雨(雪)体系建设,提升抗旱能力。
五、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十三五”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移民搬迁规划》,强化工程、生物、避让等综合措施,推进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及地震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对灾害风险高、工程治理难度大、群众疏散条件困难的区域,结合脱贫攻坚、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改造等,推进灾害区移民搬迁。
六、实施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依托张掖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全力推进肃南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尽早实现与省、市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联网互通。依托国家区域重特大事故现场指挥协调(甘肃张掖)装备库及张掖市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实训基地、张掖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甘肃应急管理学院矿山(张掖实训)基地,建成一支综合性的应急救援队伍。抢抓国家建设应急救援航空体系机遇,依托张掖市丹霞通航产业园,张掖国家自然灾害救援基地建设,拓展救援渠道。加快肃南县重型机械化应急队伍建设,组建县级应急工程队伍。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加快协调,统筹推进,尽快培育组建地质灾害、防汛抗旱、地震救援、综合消防、森林草原防火、交通运输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因地制宜,提前规划,合理储备救灾应急物资,构建县、乡、村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强化与市直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应急救援方面支持,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援力量。
七、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在已有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气象信息平台等基础上,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信息共享、全域覆盖的灾害感知数据采集传输网络。建设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融合风险隐患监测感知数据,实现灾害全要素综合监测。构建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加强风险监测数据分析处理,提升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预报预警能力。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协同推进灾害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信息化建设,形成空天地一体监测预警体系。
八、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
积极推进技术装备产业化发展,引进先进的自然灾害防治技术,提升应急指挥通信、应急救援装备轻量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应急交通装备、医疗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大经费投入,配备先进的应急救援设备,加快提升应急救援队伍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获取、应急防治、生命搜索救援等领域关键技术。强化灾害防治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工作。加强灾害防治技术科研工作,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
九、实施全民防灾减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
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全县防灾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提升宣传教育效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遍及城乡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以“5.12”、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实施防灾减灾知识、安全常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牧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七进”工程,经常性地组织防灾避险应急演练,全面提升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九章 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与开发
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和“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目标要求,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27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0.4万亩,完成退耕还林0.3254万亩,补植补造0.5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助资金272万元,全县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加快生态县城和小集镇建设,大力推进森林进城、花木围城、园林美城等生态景观工程绿化,扩大城市绿量,丰富绿化景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0.05公顷;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四化新村”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建成省、市、县级新农村生态小康村镇绿化示范点、市县级“园林式”“花园式”单位。
一、林草生态建设成就及优势
肃南县“十三五”林草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县(天保工程区外)森林覆盖率达到9.76%,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87%;禁牧面积684.2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407.67万亩,划定基本草原2677.55万亩,草原防蝗面积297.9万亩,草原鼠害防控面积305.4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不低于90%;林业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建立森林防火减灾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监测预报体系,实现林业信息化;县城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高到72%以上,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58%;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公众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满意度达到90%。初步建立起全县森林生态体系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政策体系,完成生态建设的基础性任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化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一)生态保护修复成绩显著
“十三五”期间,肃南县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流域综合治理、人工增雨等生态保护措施,林草生态得到逐步恢复。
完成马蹄乡新一轮退耕还林0.0254万亩;完成三北工程人工造林0.2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中央政府补贴造林0.1万亩;对非天保工程区79.65万亩重点公益林进行有效管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27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0.4万亩,完成退耕还林0.3254万亩,补植补造0.5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助资金272万元,全县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
肃南县完成育苗0.13万亩,其中新育苗600亩,留床培育700亩;加大林业适用技术推广,引进红丰杏、珍珠油杏、金太阳林果新品种3个,新技术2项,推广杏王、凯特、金杏梅新品种3个,新技术2项;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3307亩、植树63.06万株。在明花乡前滩村、双海子村、康乐镇桦树湾村完成新增经济林1000亩,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500亩,主要栽植新疆吊干杏和珍珠油杏。
完成草原围栏1520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面积2091.9万亩,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核心区共702.83万亩草原实施禁牧,其他1389.07万亩草原实行草畜平衡,将牧户落实禁牧草原管理和草畜平衡制度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挂钩。累计完成草原鼠害防治1941万亩。草原生态得到逐步恢复,全县草原平均总盖度72.4%;草群平均高度16厘米。
(二)城镇园林绿化和乡村绿化建设成效斐然
肃南县投入资金150万元,在滨河路桦树湾段完成城区道路绿化0.5万平方米,在单位庭院完成绿化0.2万平方米。加快生态县城和小集镇建设,大力推进森林进城、花木围城、园林美城等生态景观工程绿化,扩大城市绿量,丰富绿化景观,在城区街道完成草本花卉种植30万株。完成城区苗木“查漏补缺”,补植垂榆、杨树等乔木500余株,丁香、重瓣榆叶梅、白榆、金叶榆、紫叶矮樱等各类灌木1.8万多株;完成花卉储备0.12万株,栽植芍药700株、欧洲玫瑰300株,主街区及各公园广场地栽各类花卉27万株,县城新增园林绿地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175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达118.65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0.05公顷,县城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64%、65%、44.57平方米,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1.6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四化新村”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建成省、市、县级新农村生态小康村镇绿化示范点12个,市、县级“园林式”“花园式”单位13个,单位庭院绿化率达到36%。
(三)林草资源管护切实加强
实行最严格的林草资源保护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检查排查工作。出动执法人员80人次,排查采石、采砂场6处;排查草原生态旅游点8处;查处非法挖沙案件1起。
肃南县公益林实际管护面积79.64万亩,管护率达到100%。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79.64万亩,获得上级下达补偿基金1078万元,其中兑现集体、个人4万元,劳务费、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费、公益林资源档案管理费、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费,检查、监督、验收、宣传等费用1074万元。
提标基金239万元,主要用于劳务费、管护站点维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费用的支出。专职生态管护员85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面积2.22万亩;购置 GPS7个,望远镜20个,笔记本电脑4台,台式电脑5台,平板电脑1部,打印机4台,彩色打印机1台,巡护摩托车6辆,太阳能发电设备2套;新建防火器材库4间;维修防火道路20.5公里,投资20万元;在明海林区封育2.25万亩,架设铁丝围栏22.2公里;新建公益林管护站1座,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制作公益林宣传界碑150块;制作护林防火钢结构固定宣传牌、宣传画册、条幅、防火旗、防火宣传碑喷绘布若干等。
(四)林草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十三五”时期,肃南县组织人员编制肃南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和7个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并经市人民政府和县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批复,落实中央财政下达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2126.5万元,其中:拨付7个国有林场养老、基建、生态修复资金1493.6万元,剩余63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国有林场改革中历史遗留问题。林权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达19家,面积1645亩。新增林业贴息贷款202万元,新增肃南县鸿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鼓励林农发展林下养鸡、林下种草、种药等,完成林权流转127亩,林下经济产值任务90万元。对家庭林场、发展果树经济林进行了提质增效工作。
按照《甘肃省国有林场改革评估验收办法》,认真落实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和国家考核验收准备工作,编制上报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国有林场“三定”改革方案,确保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二、林业生态环境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林业资源丰富并分布不均
肃南县的林业资源分布具有水平和垂直性。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区域,寒温性青海云杉林广泛分布山地的阴坡、半阴坡位置,阳坡为草原,构成了山地森林草原景观,这也是此地区主要森林植被,面积较大,主要为纯林,林分构成为:青海云杉、灌木、草本、苔藓植物等。还有寒温性祁连园柏林,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的半阴坡、阳坡、半阳坡,呈矮林或疏林,多为单层纯林。另外,还分布着温性青杆、油松林、温性落叶阔叶山杨和其他混交林等。在祁连山东部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等林业资源。
(二)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虽然林业资源丰富,森林物种丰富,但是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整体功能不强,系统反馈调节能力较差。再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耕地等,致使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林地被侵占,林业资源的更新能力不足,无法抵御对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在气温上升,人为破坏的影响下,森林植被带出现上移的现象,群落结构简单,抵御灾害和虫病的能力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因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三)林业资源发展缺乏科学的观念
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联合,林业部门虽然具有重要的任务,但是也需要其他部门与之相结合,共同解决林业资源发展的问题。目前来看,肃南县地区的林业资源发展观念比较落后,没有根据林业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进行改革创新,没有以一个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还是沿用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固步自封。没有认识到现代林业资源发展观念的具体要求,没有认识到公众参与林业决策和经营管理。近年来,林业发展面临森林经营主体逐步多元化、林业服务体系建设薄弱、林业资源管理任务增多,再加之保护区内的国有林场全部上划,林业部门面临严重的技术人才短缺,人才队伍出现断带,导致各项设备、技术应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林业牧业发展相矛盾
在肃南县林业资源发展中,林业牧业矛盾比较明显。在林牧业发展中,往往是片面地强调其中一方的发展,致使二者发展不协调,矛盾不断增加,从而限制了林业和牧业的共同发展。位于北部平原的明花乡可造林区域均为牧草地,宜林地极少,如果进行人工造林,容易导致“一地两证”问题出现,引发林草重叠矛盾;造林成本不断上升,造林投入标准偏低,造林投入总量不足。目前来看,此地区的林业发展政策不科学,草场保护力度不够,过度放牧也导致草料不足,影响了牧业的健康发展。二者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公众参与力度不高
公众参与是促进林草业资源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在肃南县林草业发展中,与群众分离,没有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致使林草业资源孤立发展,缺乏群众基础,其实际效益发挥不出来,与公众的利益联系也不够紧密,不利于林草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要想实现林草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林草业资源经济效益与公众利益结合起来,加强与公众的联系,鼓励公众自觉参与到林草业建设中来。
(六)林业产业有待进一步调整
肃南县目前几乎没有全国或者区域知名度的林业产品,难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亟需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加强精细加工,产出高品质林业产品,提高附加值。
三、草业生态环境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恢复压力大
肃南县平均海拔3200米,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湿润山地草原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严酷的自然气候下,牧草返青迟,秋季枯黄早,发育的植物个体矮小稀疏,这就决定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的脆弱性。加之过去草原重利用、轻建设、轻保护,加之不合理的放牧制度,长期超载过牧,导致肃南县草场退化、沙化和碱化,同时鼠虫危害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肃南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生态与生产并举、治理与改良并进的方针,积极落实草原保护制度措施,大力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及种草养畜、设施养殖,全县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整体草原退化趋势得到缓解,但是局部草原退化依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据调查,全县退化草原面积达378.7万亩,占全县天然草原总面积的14.3%。各乡镇草原退化面积分布如下:皇城镇29.55万亩、祁丰乡39.04万亩、明花乡27.86万亩、康乐镇33.42万亩、马蹄乡57.38万亩、大河乡180.86万亩、白银乡10.6万亩。为切实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促进祁连山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构筑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亟待从根本上解决肃南县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问题。
(二)草原管理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
肃南县划定基本草原面积2677.55万亩,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每一名执法人员要承担323万亩的草原监理执法工作任务,每一名技术人员要承担121万亩的草原改良和治虫灭鼠工作任务,工作量极大。由于草原面广战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草原监理执法等草原管理服务网络体系。2017年虽然7乡镇设立了草原监督管理站,配备了11名专职草原执法人员,101个村村委会聘用了204名草原管护员,但还是解决不了草原监管缺失的问题。而且,肃南县地域辽阔,草原类型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特别是经过大包干30年后,二轮承包10多年来,现实情况已发生较大变化。加之近年来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过程中,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先行对部分重点生态区实施休牧,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趋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休牧草原条块分割,相互交错,村与村、户与户,甚至一户四季草场也存在休牧与草畜平衡共存或单季草场休牧的现象,一方面给农牧民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草原管护任务重、核查载畜量任务艰巨,给后续监管带来了诸多难题。
(三)资源监管压力增大
由于林草上划移交,资源管护队伍匮乏,加之森林、草原面积不断增加,林草业有害生物和火灾发生风险增加,增加了资源管护难度。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限,监管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禁牧还草等政策实施,发生火灾概率逐年上升,防火压力增大。由于历史多方面原因,肃南县目前的重点林区、国有林场、基层站点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林区巡护道路、防火道路、巡护车辆、自动监控设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巡护监管手段滞后、科技含量低,导致资源管护信息化程度较低。
(四)畜牧产业链存在短板,影响农牧民转产就业
肃南县是一个典型的纯牧业县,农牧民群众世代放牧为生,虽然肃南县在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一部分牧民特别是休牧区的牧民将告别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方式。舍饲养殖成本大,科技含量低,一些养殖场重建设,轻管理,资金链条和产业链条短,市场价格疲软。加之特色产业发展慢,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带动能力弱;专业合作运行不规范,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缓慢的态势没有明显改进;缺乏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规模小,流转程序简单,制约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常流转,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市场建设滞后,流通渠道不畅,农牧民买难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仍然存在。加之农牧民参与市场、走向市场的意识不强,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的中间利润被多层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收入。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牧民发展舍饲养殖积极性不高,农牧民持续增收渠道窄,难度大。
(五)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
肃南县牧区地广人稀、居住环境偏远,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近几年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等项目的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牧区集约化草原畜牧业还没有形成气候,牧区生产标准化养殖小区和人工饲草转化利用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技术落后,很难适应新时期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需要;牧区水利、交通、电力、牲畜棚圈等在内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直接制约了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继而影响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六)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总体生产效益低下
肃南县人工草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县人工草地面积只有12.1万亩,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0.45%。有关研究表明,人工草地比例占到草原总面积的10%时,草原畜牧业的畜产品产量比利用纯天然草原提高1倍,而肃南县的实际情况与这个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特色草产业也尚处于艰难的转型转折阶段,各个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草原畜牧业结构仍以传统放牧养殖业为主,生产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现代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小,特色产业尚未变成强势产业。
四、总体思路
立足肃南县林草业生态现状,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安全”战略,抢抓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进一步加快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治理步伐,以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植被为核心,以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以实现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宗旨,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科学技术和配套管理体系为保障,以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将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机制,使草原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促进肃南县农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规划内容
结合“十四五”期间实施的林草湿地修复项目和林草监测平台建设项目,本规划内容如下:
(一)林草湿地修复项目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80万亩;
——三化草原治理200万亩;
——退化草原补播30万亩;
——毒害草治理30万亩;
——鼠虫害治理1000万亩;
——改善水鸟栖息地190公顷;
——湿地修复15万亩;
——盐碱化土地治理5万亩;
——营造生态公益林1.5万亩;
——新建木本油料经济林1.5万亩;
——种植饲草3.75万亩;
——工程治沙0.75万亩;
——退化人工林分修复1万亩。
(二)林草监测平台建设项目
——动植物保护监测站6个;
——专业保护监测设备仪器;
——保护监测监管大数据平台;
——森林管护员岗位567个;
——肃南县祁连山国家公园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楼、科研院所、示范场、动植物培育繁育基地、生态廊道等基础设施;
——肃南县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项目。
六、意义
(一)建立保护体系,维护祁连山生态安全
肃南县位于祁连山中段北,拥有祁连山北麓70%的面积,是祁连山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河西地区乃至全国主要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肃南县最大的优势资源和牧民群众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更是自治县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广袤的天然草原与茂密的水源涵养林交错相连,形成了维系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被誉为“绿色水库”,是甘肃、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的“命脉之源、生存之本”。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以及其他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肃南县草原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险,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更加剧了草原“三化”现象,威胁着祁连山水源涵养植被的发育。同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制约着肃南县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健全草原生态保护体系,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监测、监理、保护体系,对草原资源、草原生态、草原植被、草原生产力、草原利用等状况和退牧还草工程建设效果进行监测分析,指导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有效持续开展,使草原这道绿色长城发挥持续稳定的生态保障作用。
(二)创新发展模式,保障草原经济可持续发展
肃南县是一个多聚居的少数县,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也是甘肃省八个纯牧业县之一,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草原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命脉,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在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樵采利用,致使草原植被和生态条件越来越差,生活资源逐年枯竭,日益膨胀的生计需求与日渐匮乏的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生态压力日益加重。虽然近几年通过草原保护相关措施,整体草原退化趋势得到缓解,但局部草原退化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逐步改变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走舍饲养畜、科技兴牧的路线,这是肃南县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编制肃南县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整体构建全县草原畜牧业生态体系和发展布局,指导肃南县草原畜牧业项目实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肃南县草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固碳储氮、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有助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走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肃南县发展畜牧业历史悠久,现已成为甘肃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及区域性的皮、毛、肉、蛋、奶等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肃南县是典型的高原山区,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草地类型,加上近年来推广种植的大面积一年生燕麦混播和紫花苜蓿,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发展草原畜牧业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境内没有现代工业污染,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空气清新洁净,土壤、水源无污染,优质草原连片分布,畜牧业生产处于纯天然状态,生产环境安全度高,是发展可持续草原畜牧业和生产无公害环保畜产品的最佳环境,草原畜牧业已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成为促进肃南县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立足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人工种草及设施养殖等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和集中培训,形成有利于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条件,促进草原生态保护,扩大饲草供应能力,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把草原畜牧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全力打造优质、绿色、环保、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肃南县畜牧业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畜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肃南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造成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大,草原质量和生产能力逐年下降,草原出现退化现象;牧民对天然草原的休牧轮牧和休养生息基础条件的思想认识不深刻,传统粗放型的畜牧业经营方式与保护生态环境和转型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面对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肃南县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从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式经营,向注重提高质量与效益并重、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与生产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必须实现由过去逐草而牧、散养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向草畜平衡,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转变,经营理念由传统畜牧业生产向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转变。根据肃南县畜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建设有机统一设施完善的草原保护支撑体系,通过天然草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减轻草原压力,遏制草原退化,保障饲草料生产供应,促进畜牧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通过规划建设和生产示范,积极推广人工种草、植被恢复及现代生态养殖、疫病综合防控、牧区防灾减灾等先进集成配套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以加强草原保护的生态经济方式,通过扶持现代草原畜牧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农业全面发展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五)推动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肃南县既是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区,又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发展是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肃南县地处祁连山中段北、河西走廊南侧,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瓶颈制约问题突出;特别是赖以生存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提出的“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重点帮助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项目”的战略部署和政策要求,根据肃南县畜牧业发展实际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中的特殊战略地位,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科技组装配套、技术水平一流、畜牧业循环发展的草原保护支撑体系,以天然草原保护促进畜牧业发展,充分保护天然草原资源和畜牧业发展安全,加快设施畜牧业发展步伐,改善当地牧民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对于构建牧区稳固的高原生态屏障、扶持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大局稳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七、机遇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林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甘肃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掖山丹马场,听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情况汇报后指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为重大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为肃南县林草工作高位推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方向指引。
(二)国家和省上重大决策部署,为林草工作增添了发展新动能
党中央、国务院“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重大战略措施,为肃南县林草发展提供了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国家林草行业颁布实施的《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等,提出了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特别是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重要区域,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美丽宜居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为我们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发展绿色惠民产业开拓了新空间。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立省、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生态制高点实施方案及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等系列安排部署,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努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林业草原发展明确了重点和措施。这些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肃南林草事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三)生态产品需求的多样性,为林草工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森林资源等优质生态产品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强调幸福指数、追求品质生活,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加期待天蓝、地绿、水净的公共环境,更加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更加期待优质便捷的生态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生态产品需求相比,肃南县森林资源等生态基础还比较薄弱,生态产品供给还相对短缺。林草建设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加生态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固碳释氧、吸霾滞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休闲游憩、健康养生等强大生态功能,切实增强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这为林业和草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四)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生态建设,为林草工作提供了难得新机遇
肃南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部署要求,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全力开展祁连山、黑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全力打造新时代张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生态制高点,全面推进以“一园四带”造林绿化为引领的大规模国土绿化,持续高位部署祁连山与黑河生态修复治理、绿色美丽生态走廊打造、防风固沙林带建设、优势生态产业发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市域生态系统。同时,紧紧抓住林草融合发展改革,将林业草原融为一体,统一监管自然保护地,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县委、县政府的这些重大决策部署,为全县林草事业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
八、总体目标
规划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红线管理,保护优先、修复为主,利用科学,大力实施肃南县祁连山“三化”草原综合治理、肃南县祁连山草原生态保护综合修复、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等工程,不断提升祁连山林草涵养水源、蓄水保土、防风固沙、维护水域生态系统平衡功能,切实发挥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目标。
力争到2025年,林业方面,肃南县建设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促进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融合,推动土地空间资源在社会、经济、自然等各要素间的合理配置,明确管控指标、措施及建设指引,严格控制生态空间的建设及资源开发强度,持续维护生态系统。全面实施林长制五绿工程,牢筑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惠民。
草原方面,通过大力实施以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为基本思路,大力开展天然草原保护、人工草地建设、草原补播改良、草原生态监测体系等项目的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县草原植被总盖度增加9.3个百分点,为79.6%,平均草层高度上升2.7cm,为21cm,每亩可食鲜草产量增加13公斤,为227.1公斤/亩;每亩可食干草产量提高1.9公斤,为81.9公斤/亩。使全县天然草原植被盖度和牧草产量总体显著提高,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项目建设和工程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使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化”草原治理明显,草原鼠虫害得到根本控制,逐步建立起人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
九、投资估算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林草“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建设内容主要由林草湿地修复项目和林草监测平台建设项目两个部分,规划总投资192296万元,其中:
(一)林草湿地修复项目
投资100875万元,占总投资的52.46%
(二)林草监测平台建设项目
投资91421万元,占总投资的47.54%
投资估算依据主要有:①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法规;②国家和地方相应的营造林技术标准与规范;③当地相关行业工程投资定额和参数;④现行市场价格与社会平均用工量等。
第十章 切实维护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
一、实施自然资源全域调查
(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
以肃南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现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森林资源调查、草原调查、水资源调查、实地调查等成果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工作、全面梳理各类自然资源分类标准,探索制定祁连山地区自然资源分类标准。
(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全面收集、整理各部门自然资源调查、普查成果及基础资料,查明全县自然资源属性和自然要素,获得精确翔实的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数据,完成全县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报告。
(三)探索研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
在自然资源调查及确权登记基础上,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和近两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全面梳理并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类别、定义、内涵,梳理不同类型自然资源存量和流量关系,研究制定祁连山地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规程(试行)、技术指南(试行),编制全县实物量、价值量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从实物量到价值量、从分类到综合,客观反映全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关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体系,对各类自然资源使用现状进行评价。
(四)建立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
加大对全域范围内各类自然资源的监测频率,各自然资源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充分利用现有卫星遥感监测等有效监测技术手段,每年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对全域范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覆盖监测,实现对各类自然资源信息动态变化的全面掌握,各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二、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一)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成果
依据《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和《甘肃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总体方案》,进一步完善全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成果。充分利用已经完成的“肃南县(部分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和“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项目成果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无缝隙衔接、全覆盖完成全县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套数据”“一个平台”的全要素确权登记。
(二)建立健全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加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各自然资源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制度建设,统一使用全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充分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原、湿地以及矿产资源等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实现全域自然资源信息化管理。同时,大力推进所有自然资源的登记和公示公告,最终形成产权明晰、界限分明和严谨有效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
三、加强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
构建分类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理清全县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以全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成果为基础,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工作,建立产权明晰、权能丰富、规则完善、监管有效、权益落实的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和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完善集体所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强化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监管职能,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和监管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有效解决权力交叉、缺位等问题,为完成肃南县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研究报告和有效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提供科学支撑。
四、提升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水平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成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矿产资源等开发保护水平。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以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为基础,通过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建设等工作,研究制定评价考核标准、指标、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体系。
(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使用全国自然资源登记信息系统,建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实现与生态环境、林草、水利等相关监管部门共享登录信息,统一信息获取、存储、发布和更新机制等,最终形成全面、科学、精准的自然资源“一张蓝图”。
第十一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建立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重大产业培育、重点项目落地、重要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县政府统一领导,县直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推进实施的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对循环农业、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文化旅游、节能环保、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中医中药、先进制造十大生态产业,县直各牵头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专项行动计划落实方案,细化分解规划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格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注重规划衔接
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好与上级总体规划及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空间规划的衔接结合。编制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文化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等领域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各区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总体规划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各类规划衔接配合,确保总体要求指向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序安排科学有序。
三、强化绿色金融支撑
充分发挥金融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及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推广,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生态产业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争取和运用好省级2000亿元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0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贷款等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统筹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引导和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扩大绿色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人参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全面落实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股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融资;加大“新三板”挂牌推动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四、严格监测评估考核
坚持差异化主体功能定位和全县生态产业统一布局相结合、生态经济考核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有机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完善生态环保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建立统计核算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将其作为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生态担当和绿色发展意识。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与政治巡察、环保督察等紧密联系,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生态文明定期不定期督查巡视制度,对造成生态损害的领导干部实行终身追责。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生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统计监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性。强化考核督查,建立通报奖惩制度,将考核督查结果及时向被考核督查的部门通报,并将考核督查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合格、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进展缓慢、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追责问责。
五、构建绿色技术体系
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加强与国家及省市科研机构、专业院校的合作,借助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涵院、市林科院等科研管理机构,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合作发展平台,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有效对接,构建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一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率。巩固提升“双创”建设成果,管好用好创新创业平台,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强生态产业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科技人员主体作用,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建立符合创新规律、职能定位清晰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
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教育培训,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相关内容纳入党校培训内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对招商引资和发展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梳理,逐一协调解决,促进签约项目落地。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成体系的支持政策,对标先进地区做法,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加强对生态产业体系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活动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大力弘扬生态道德,广泛宣传绿色理念,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七、不断深化制度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以生态绿色和一体化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总牵引,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监管和服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跟踪新探索、总结新经验、谋划新对策,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储备和制度供给。更加注重市场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进一步完善有效管用的规划调控引导、耕地及生态资源保护,产业用地管理、农村土地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综合治理机制等制度,破解管理难题。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扩大公众参与自然资源治理的渠道。
八、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打造高效的人才队伍
加强干部融合,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提升自然资源干部队伍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抓好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基层干部“三支队伍”的培养。加强干部选拔,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规范选人用人工作。党员和干部职工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等讲话精神和丰富内涵,扎实做好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强自然资源所规范化建设,注重基层一线人才培养和使用,规范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和工作交流轮岗。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健全和完善各项干部管理体制机制,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加强自然资源系统干部交流,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努力构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勤政廉洁、作风务实、敢于担当、精干高效的自然资源铁军,为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附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