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阅读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肃南县规划纲要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 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04-02 15:22:52 背景色:
索引号 620721003/2022-00055 发文字号 肃政办发〔2022〕25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肃南县政府办;肃南县应急管理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4-02 15:22:52 是否有效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省市驻肃)各部门、单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肃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30日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四五”应急管理

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对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应急管理部关于做好“十四五”应急管理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建设全省新型应急管理体系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甘肃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加强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应急管理总体规划><甘肃省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和<甘肃省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和《肃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紧组织编制“十四五”县级专项规划的通知》等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肃南县应急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按照《关于加快建设全省新型应急管理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落实中央省市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等工作安排,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增速、重点建设项目增多、生产经营单位增量、人流物流车流增加、气候变化加剧、事故灾害多发的形势,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技术支撑、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安全生产秩序明显改善,防灾减灾基础得到加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加。

“十三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基本成熟,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和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各类专项指标状况如下(截至2020年12月):

“十三五”期间全县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7起,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减少6起,下降18.18%。

“十三五”期间全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9人,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增加6人,上升46.15%。

“十三五”期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受伤23人,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减少12人,下降34.29%。

“十三五”期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761.87万元,上升132.51%。

“十三五”期间,全县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等指标下降明显,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实现。

1.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肃南县应急管理局于2019年2月19日完成领导班子任职及挂牌,成立县应急保障服务中心。调整完善县安委会、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职责。在全县8个乡镇和2个工业园区设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在102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设立了应急管理室,构建了县、乡、村(社区)“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体系。

2.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各级主要领导认真履行第一责任,经常研究部署、经常批示指示、经常督导检查;实行党委常委和担任常委的政府领导“双主管”机制,统筹协调,全面主抓;各分管领导将安全生产工作与分管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落实到位。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制定《肃南县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清单》《肃南县各级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关于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意见》《关于将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及职能科室安全生产职责纳入“三定”规定的通知》,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建立安全监管“四级四覆盖”工作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安全生产考核权重,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责任压紧靠实。坚持“行业主抓、市县助推、企业落实”的原则,2018年、2019年、2020年相继确定33户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部署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工作,共有26户企业达到了A级。打赢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攻坚战。

3.防控事故灾害风险

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排查、辨识、评估、监控工作,依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和精准化执法。印发《肃南县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工程治理,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力推进依法打击和重点整治矿山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全面开展仓储物流场所专项整治。

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集气象观测资料与信息网络业务为一体的信息网络保障综合业务平台,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构建《肃南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地方政策为基础的防震减灾制度体系,推进地震应急、恢复重建等工作制度化。完成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甘肃子项目》肃南县境内2个地震基准站和1个地震基本站建设项目。完成了肃南一中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服务系统安装,充分发挥预警对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建成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点市级3所、省级1所、国家级1所,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点省级1个;更新充实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健全森林草原防火监测体系,实施森林防火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建成县级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指挥中心1个、县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指挥平台1个,在重点林区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3套、架设瞭望塔3座,全县森林草原火灾监控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强化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在大中型水库及部分重点小型水库建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域内的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并辅以人工测报。建成覆盖全县主要河流、水电站、水库、渠道、灌区的水生态保护监控信息系统。

4.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健全政府、部门及企业应急预案体系,提升预案质量。按照《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2019年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完成了县政府及部门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启动了县政府及部门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全县政府、部门、企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整理和收集相关行业领域编制的应急预案,预案录入率达到80%以上。

充分发挥通信业共建共享管理办公室的协调调度职能,整合电信运营企业技术力量,建设“互联网+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和服务管理云平台,开展宽带数字集群、互联网大数据应急信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试点工程,完成县级无线应急通信建设,设立卫星通信基站电话,组建通信技术保障队伍,装备应急通信保障车3辆,应急通信保障设备30余台套,卫星电话20部,对讲机30部,作为固定应急通信保障力量。

5.依法排查治理隐患

从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入手,县政府批转年度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工作计划,县安委会印发年度全县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强化依法行政。严格安全准入,严把审批关口,达不到安全条件的,不立项、不审批、不建设、不运行。严密部署、严格检查、严厉处罚,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以危险化学品、矿山安全为重点,集中整治工作有力有效。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实行县级重点督查、乡镇全面检查、企业自查自改模式,安全监管执法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遏制、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三项行动”“六打六治”打非治违、职业危害治理等一系列专项检查活动,隐患排查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安全生产秩序进一步规范。

“十三五”期间,对全县境内水库及水电站蓄水运行计划进行了审核批复。实施江河治理项目1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1个,提高了治理河段的防洪能力。

6.着力推进科技兴安

调整充实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家库,聘任安全生产类和自然灾害防治类专家33名,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专家会诊指导、企业整改治理、部门执法监督”的安全监管机制。建成肃南县特种作业实操基地,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全县化工、矿山企业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作,以点带面推进矿山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1户煤矿企业和21户非煤矿山达到安全标准化等级。全县“两客一危”车辆、校车、出租车均安装了 GPS车载终端,极大提升了安全监管能力。

7.提高社会协同应对能力

制定《肃南县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专栏、两微一端等传统和新媒体,健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网络。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以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社区、平安校园、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为引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宗教场所“七进”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万余份,全社会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日益增强,开通“12350”举报电话,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举报渠道进一步畅通。

积极创建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共建成“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编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开展社区救灾演练,提升群众防灾减灾能力,按照全县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情况,依托现有广场、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新建或改建应急避难场所,利用城乡社区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建成功能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1个,确认应急避难场所7个。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健全。在机构改革大背景下,县应急管理局(应急保障服务中心)、乡镇(园区)应急管理所(分局)虽然成立运行,但仍处于整合期、磨合期,由于转隶涉及部门多,尚有多个部门业务线条有待梳理,各相关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防救职责尚未理顺理清。工作中还存在“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协作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及各部门间的应急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还未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快速反应、精准指挥与实战要求存在差距,“大应急”的管理体系还未完全构建。

综合救援能力和适应全灾种、大应急格局的能力有待提高,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足,缺乏高科技装备;专业和区域分布结构不均衡,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不合理、快速调运配送效率不高,资源共享和应急征用补偿机制有待健全;应急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人员专业化水平低,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薄弱。履行职能职责的支撑体系和技术手段还非常缺乏。

2.安全生产形势稳中有险。全县事故总量仍有下降空间,虽然人员伤亡逐年下降,但由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损失仍高位运行。道路交通、矿山等行业领域事故多发,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协调、不匹配。各行业领域、环节部位安全隐患普遍存在,潜在风险仍然较多。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一些企业安全发展理念淡薄,主动抓安全的意识不强,责任体系不完善、制度规程不健全、教育培训不深入、“三违”现象依然突出,投入保障不到位、隐患整改不彻底、风险管控不严密,安全生产责任未真正落实到生产一线和“最小单元”,一些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性、针对性不强,演练不经常,应对处置突发事故能力较弱。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安全科技支撑不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滞后,“互联网+”安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等最新科技成果未得到广泛、深度应用,科技支撑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安全监管执法仍需强化。一些乡(镇)和部门监管手段单一,方式方法较少,监管工作大多停留在宣传教育、提醒警示层面,安全检查专业化水平不高,检查不深不细,执法不强硬,处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县应急管理部门、乡镇(园区)应急管理执法队、分局以及住建、交通、工信等行业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相对缺乏,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不合理,且身兼多职,流动性大,监管效能不高。基层和一些行业管理部门执法装备配备不足,难以实施高效、权威监管。四是全县现有森林46万公顷,草原178.5万公顷。近年来,随着大力实施重点生态项目,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全县森林草原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增加,山区的森林防火通道不畅,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繁重。

3.自然灾害防控形势严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致灾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我县自然灾害的多发性、易发性和难以预见性日益突出,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日益加大。加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活跃,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各种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更大,全县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我县气候变化敏感,干旱、冻害、风雹、暴雨、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每年呈常态性发生,受灾人口多、损失重、救灾难度大。二是综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不完善,自然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制不够完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信息共享、灾情会商与发布、灾害损失评估等协作机制尚需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各类事故灾害风险点、危险源的位置分布、风险类别、风险特征等基础信息底数还未完全摸清,数据资料还不够精准,状态还未完全摸清。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依然薄弱,常态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还未形成。四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偏远区域灾害类型多,多灾叠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存在短板。五是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防灾减灾科技人才相对匮乏,先进救灾应急装备配备不足,防灾减灾先进技术应用不到位。六是我县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连续划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重点危险区,震情形势严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社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及文化建设存在零散化和不平衡等现象,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渠道和机制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防灾减灾的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机构改革后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二是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省新型应急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三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狠抓责任落实,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时期,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投资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和应急专家队伍规模扩大,为应急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六是全民素质提高为应急管理创造了良好环境。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将为应急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全省新型应急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构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应急处置能力和队伍建设。正确处理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着力构建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防范事故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2.以防为主、系统治理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全面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建立健全政府治理、行业治理、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切实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3.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已有应急资源,合理规划,重点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建立新时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改革发展,形成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大应急”工作格局。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机构改革后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五年。全县应急管理工作以推进“2146”为主线,到“十四五”末,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趋于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县基本具备防范化解6级左右地震灾害风险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发展更加成熟,地震监测系统运维能力不断增强。地震应急反应快速、产出智能,服务应急管理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产品供给丰富,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实现震害防御从过度倚重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传统管理向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转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应急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明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2.分类目标

应急能力稳步提升。建立新时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得到加强。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更加健全。分级分类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现应急能力稳步提升。

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完善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责任体系,持续深化隐患治理和风险防范,推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专业化水平。加强排查整治闭环管理,对风险隐患等级高、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突出问题实行“双重交办、双重督办”。实现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加强应急管理队伍、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建设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专常兼备、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打造应得了急、扛得起责、打得赢仗的应急铁军,实现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3.主要指标(较“十三五”期间)

——全县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15%;

——重大事故起数、较大事故起数分别下降100%和60%;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5%;

——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30%;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下降25%。

三、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从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强化装备技术支撑等方面作出重点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我县实际来讲,工作重点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升我县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力推进我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理顺应急管理体制

按照以防为主、系统治理原则,聚集各部门职责,建立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的多部门协同应对模式。探索推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救灾减灾责任有机融合,厘清“防”和“救”的职责,“防”是各行业部门的共同责任,“救”是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应急管理部门立足综合管理部门定位,发挥综合优势和协调优势,做好统筹协调和综合防范工作。各行业部门立足自身职能和专业优势,发挥好专业部门的特殊优势,做到灭早灭小,防止事态扩大,真正落实“一岗双责”。牢固树立“一盘棋”观念,各协调指挥机构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对各类灾害防御,主管部门“专业防、兼顾救”,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综合防、主导救”,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晰的应急管理体制。

2.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梳理已编制的应急预案,对没有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应急预案,责令重新编制,提升应急预案质量。完善应急预案备案程序,按规定进行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和修订完善,确保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全县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应急预案形成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

3.建设实战化的应急指挥体系

加快推进全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统筹整合安全生产、消防、森林、民政、水务等各部门各方面的应急信息系统,形成高效统一、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贴近实战的应急指挥体系。充分利用各行业各部门已建成的地质灾害、山洪、气象、林草防火等监测信息系统,整合改造提升,逐步形成大数据信息平台,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完善应急救援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决策、远程调试、现场指挥、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提升应急科学化水平和综合应对处置能力。持续推进乡镇、村(社区)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确保基层应急管理有人抓、有人管,着力打通事故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指挥“最后一公里”。

4.提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

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规范职业化队伍建设,推动由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性救援队伍转型升级。重视支持综合消防、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专业能力建设与综合能力建设相结合,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两手抓”,着力提升专业救援队“一专多能”综合救援水平。

5.建设高素质应急专家队伍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专家库,整合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中相关领域的专家,充实到应急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参谋、智囊作用,提高应急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应急专家要全程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决策咨询,加大专家工作保障力度,加强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报,增强突发事件应急的技术支撑能力。

6.建设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统筹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三个层面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发展,强化机制建设、装备建设和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社会化工程救援大队。研究制定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培训选拔、激励评价、紧急征调、政府补偿等工作机制,支持和推动社会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构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平战结合、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7.探索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

针对基层应急能力弱的实际情况,遵循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思路,按照有机构、有队伍、有机制、有预案、有培训、有演练的基本要求,探索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特别是乡镇应急管理所、园区应急分局、村(社区)应急管理室和信息员,要尽快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应急物资。一旦发生事故灾害,各乡镇尤其是村(社区)迅速行动、高效应对,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将事故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治理体系

适应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应急管理部门立足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主抓危险物品经营、储存行业监管,遵循“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完善层级治理和行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各行业管理部门立足自身职能和行业优势,充分发挥主抓作用,确保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不缺位。

1.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建设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制度,确保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监管。制定年度执法计划,细化优化执法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确保执法人员担当作为。依法依规追究执法人员失职渎职责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制度,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安全生产违法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探索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建设。

2.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联合执法机制建设

建立安委会框架下的联合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完善联合执法行动工作机制,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依法依规执法。构建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牵头、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

3.生产安全事故防控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总体要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生产安全事故防控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和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强高层及地下建筑、城中村、危险化学品企业等火灾高危单位及区域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城乡生命线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设防标准,对重点目标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较高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安全评估,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

4.重点行业安全专项整治监管能力建设

扎实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工贸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监管,结合《肃南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区域隐患专项整治。提升监管队伍专业化监管水平,加强在职专业教育培训。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力量,提升监管能力。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补强全县安全生产专家库。全面深入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重点乡镇(园区)安全咨询和专家服务工作。

5.建设科学化的企业本质安全体系

以人、物、技的安全为核心,以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落实五到位”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教育引导所有员工珍惜生命、关注安全。加强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加大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全员安全管理水平和自我防护、救援能力。加强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建设,指导企业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安全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奖惩措施等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人人遵规守纪,防止习惯性违章,从源头上杜绝事故隐患。加强先进实用的安全设施设备建设,引导企业突出科技兴安,加大安全投入,淘汰落后工艺和不安全设施设备,提高设备工艺的安全性,不断提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水平。

6.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

牵牢抓实企业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打牢安全生产基础。主要从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职责,加强安全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等方面,建设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7.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完善县级安全生产专家库,加强高层次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措施,提升安全生产智力支持。大力发展安全生产技术教育,鼓励和支持有关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安全相关专业,加快培养高危行业(领域)职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建设完善安全技术研究推广、安全咨询、宣传教育和执法监测评估等县级安全监管技术支撑机构。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继续深入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专项行动,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规范安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强监管,充分发挥其对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作用。

8.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

推进依法治安,改进和加强安全监管工作,统筹各级各类安全检查,精简检查频次,组织联合执法检查,实行专业化检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专家库,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做到检查专业化、精准化、高效化。建立“双重交办、双重督办”制度,对排查发现的隐患问题,同时向企业和属地监管部门交办,同时督办企业整改和属地监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实行闭环管理。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落实基层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风险防控属地责任,支持引导城乡居民和社会组织协同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大力提升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9.建设标准化的事故灾害防护设施体系

抢抓国家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我县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设施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工程,全面提升抵御事故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全力实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防灾抗灾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和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强高层及地下建筑、轨道交通、城中村、危险化学品企业等火灾高危单位、区域场所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的消防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城乡生命线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和水利、通信、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广播电视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

10.安全生产执法体制机制建设

坚决落实“属地监管”和“谁主管谁负责”要求,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强化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严格落实各行业管理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厘清部门监管责任,切实担负起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直接监管责任,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五级五覆盖”建设。严格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和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三)建设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关于防灾减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防灾减灾救灾法规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结合我县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恢复重建、社会参与等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灾害救助工作相关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

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自然灾害调查评估论证机制,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组织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增强应急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健全涉灾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晰的灾害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运调配、协调、救灾款物管理分配和监督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健全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等应急联动机制。健全风险防范、损失评估、恢复重建、灾后救助和社会动员等机制。

3.防灾减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已有监测网络建设基础上,增加重点区域监测网站密度,实现灾害区域监测全覆盖。各行业部门基于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遥感数据、历史灾害数据、抗灾能力信息,持续完善自然灾害单项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重点加强偏远牧区、山区等区域的预警信息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根据灾害发生的不同情况,实现主动提醒和按需推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机制,规范监测感知数据标准,通过数据共享和接入,实现单项监测预警数据横向共享和全汇聚,形成统一的自然灾害监测数据资源池;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全要素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风险预警和灾害态势智能分析与会商研判。

4.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实施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全面掌握风险要素信息,全面收集获取孕灾环境及其稳定性、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度和脆弱性和历史灾害等方面信息,充分利用已开展的各类普查结果,统筹做好相关信息的补充和更新。实施重点隐患排查,针对灾害多发并发,承灾体高敏感性、高脆弱性和设防不达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存在严重短板等重点隐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排查和识别,形成全面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形成灾害风险隐患“一张图”。

运用全网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与全维动态展示技术,构建涉灾管理部门、专家团队、属地政府、灾害事故现场等多方参与的远程会商平台,通过多源信息的综合展示和多方参与式会商,实现重点隐患排查。

5.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救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综合、专业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主要力量、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库为决策技术支撑力量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整合政府、社会与市场的防灾减灾资源,完善应急响应启动标准,细化应对工作流程,配齐县、乡镇、村必备的救灾装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及运行机制,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建立完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整合民政灾后重建补助、农房灾害保险理赔以及危房改造、生态搬迁等资金,将减灾安居工程

纳入民生工程。加强灾区恢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规划、技术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坚持科学重建、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有效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水平。

6.自然灾害调查评估论证机制建设

成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构,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构由相关主管部门、有关专家和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组成,调查评估机构负责人负总责。制定评估技术标准,开展主灾种评估、多灾种评估、灾害链评估和区域综合评估。并根据需要聘请外部专家参与评估工作,或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探索建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专业队伍、工作资金保障机制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7.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协调机制建设

根据全县自然灾害特点,综合考虑灾害发生频率、人口密度、兼顾辐射保障面、交通运输等主要因素,在已有县、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县、乡镇、村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救灾款物调拨、使用管控机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探索救灾物资协议代储机制,规范和引导救灾捐赠工作。

8.救灾款物管理、分配和监督使用机制建设

县、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应当设立救灾款物专门账户和登记制度,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截留、挤占或者无故迟滞拨付、发放救灾款物以及伪造、变造、私设救灾款物会计账簿行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主管部门对救灾款物要依法管理、

合理安排、科学调度,按照政府应急救助和灾后重建规划使用调拨救灾款物。

9.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机制建设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空置的学校、体育场馆、村委会等场所作为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点。安置点及周边设置安置点标志、人员疏导标志和安置点功能分区标志。建立安置点内群众基础信息台账,开展转移群众安置点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检查用电用火用气安全,确保做到精准安置、安全安置。

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调整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救灾应急联动机制。

10.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

综合全县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馆、广场等公共场所,规划新建或改建灾害多发乡镇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灾害多发区域应急避难需求。综合利用城乡、村(社区)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综合应急避难场所。推动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配置,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11.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依托国家、省减灾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信系统以及我县现有相关系统,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识别、应急救援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救灾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的应用,给消防救援单位配备新型装备和器材。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将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应用在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方面。应用星、天、地联合监测预警技术,提升灾情监测、响应、决策和指挥能力。推动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推广先进风险防控、灾害防治、监测预警、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安全设备产品。

12.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完善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将防灾减灾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密切结合起来,以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为基础,协调开展区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风险管理、工程防御、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和主要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

推进基层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开展村(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村(社区)灾害风险图。新建或改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手册,鼓励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13.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

加强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完善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政策。明确政府、社会、市场三个方面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能定位,健全动员协调机制,建立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积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依法、有序、高效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加快制定政府购买防灾减灾社会服务等相关措施,建立救灾紧急征用补偿制度,设立政府购买减灾救灾服务项目清单及标准。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保险等金融市场手段的积极作用,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扩大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推进保险业参与防灾减灾事业,提高参保率,科学合理分担灾害风险。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探索巨灾风险的市场化分担模式,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的能力。

14.建设全民性的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

围绕有效提升全民安全防灾能力和打通事故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两大目标,着力建设全民性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提升广大群众安全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把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知识纳入各类学校教学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和各行业部门、各单位干部职工的培训内容。加大企业应急救援培训力度,开展重点岗位和矿山、危化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应急知识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扩大宣传阵地,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和微信、抖音等新途径,增强宣传教育覆盖面、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形式多样、公众广泛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切实增强全民安全素质和防灾避险能力。

15.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合作与交流

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加强我县与周边相邻县在灾害监测预警、救灾物资调运、灾情信息管理、应急救援、协调联动、人才队伍、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协作,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探索建立与周边县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健全我县与相邻县之间的应急通信保障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密切协同、相互支援的协调联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各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加强对本行业领域涉及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的落实,在编制本部门工作计划时,要加强与规划的衔接,体现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充分发挥县安委会、县减灾委的综合协调作用,完善综合协调、专业监管、行业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通报、约谈、警示、曝光等有效措施,推动工作走深走实。探索建立与纪检监察问题线索移交查办工作机制,对工作不负责、不作为,分工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重大问题隐患悬而不决,逾期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坚决问责。对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事故发生的,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二)推进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把应急管理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及保障措施,把实现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把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控制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把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重大工程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政府投资计划。

(三)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完善支持应急管理工作财政体系,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强化地方财政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经费保障,优化支出结构,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纳入民生工程,优先支持列入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和落实项目建设经费分级投入机制,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安责险制度,推动保险机构落实事故预防技术规范。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资金投入机制,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

(四)加大宣传教育培训提升科技信息化水平。面对应急工作

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文化建设要不断结合“以人为本”、“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等忧患意识,提升应急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完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进行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应急管理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培训的流程等制度。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模式,实现应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全覆盖。抓好应急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发挥应急管理的独特政治宣传优势和舆论引导作用,通过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推出重点报道、新闻发布、网络访谈和新媒体产品,及时充分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进展成效。建立警示教育长效机制,通过科普教育基地、安全体验基地,组织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加快整合应急、气象、水务、自然资源、地震等部门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建设贴近实战、基于“一张图”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立健全工作联络网和应急预案库、救援队伍库、应急专家库、物资储备库、典型案例库、信息数据库“一网六库”,着力提高应急救援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科学高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

(五)加强评估检查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规划的跟踪评估制度,强化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对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各成员单位加强对本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县应急管理局负责本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并向县政府、县安委会、县减灾委提交本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进展情况评估报告。

附件:肃南县“十四五”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规划重大项目工程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