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喀最初为清朝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初见于明末时代,因为最初分布于哈拉哈河(又译为喀尔喀河)而得名。喀尔喀人(Khalkha-Mongols)是蒙古民族中较大的一支,占蒙古国居民的80%以上,中国境内也有少数喀尔喀部落存在。喀尔喀蒙古语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蒙古国90%的居民以及别处许多蒙古族也懂 喀尔喀语。肃南县境内的白银蒙古族系喀尔喀蒙古人,白银,蒙语意义为“富裕”,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使用纯粹的喀尔喀蒙古语,也能使用汉语,他们保持着喀尔喀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留着吃手抓肉、奶制品、喝白酒、唱民歌和跳蒙古舞的传统。
百年前,喀尔喀蒙古族的一支因灾荒与战乱,从遥远的漠北高原迁徙到了肃南县的白银乡、阿右旗的阿朝苏木及甘州区的平山湖乡,至今,他们依然保留着喀尔喀独特的游牧文化和民族风情,喜欢歌唱,唱他们生活的草原和那里的山水、骏马,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唱法——蒙古长调。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为“悠长的歌曲”,是相对于短调民歌而言的,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是蒙古民歌的主要形式之一。长调词少腔多,内容上常带叙事性,绝大多数都是描写草原、蓝天、白云、骏马、骆驼、牛羊、江河、湖泊等,表达对草原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