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阅读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肃南 > 旅游指南

走进肃南文殊寺 品绝妙河西独景

发布时间: 2022-05-11 11:05 来源: 肃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作者: 杨静 背景色:

丝路凿空,欧亚联袂,商贾云集,僧侣往来。一条延续千年的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的“运河”,千年尘埃落定。在丝路沿线留下的敦煌莫高窟、张掖大佛寺、肃南文殊寺、山丹坐佛、天水麦积山等一系列精美的壁画、佛塑、寺院、石窟,不可不谓是精彩纷呈,璀璨多姿。每一处都给这条历史文化长廊增添了许多的闪光点。张掖肃南祁丰藏乡文殊寺就是其中的一个闪光点。该寺建于北魏时期。

驱车河西绿洲,出嘉峪关连霍高速路口,车行至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文殊村交界之地,一片荒漠戈壁又是一番高原草地景象。进入浅山峡谷,视线被山崖折回来,绕行几公里,眼前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殊寺景区到了。

景区大门横跨路面,门墩呈覆斗状,藏式风格浓郁;门楼皆有回廊,金顶起脊斜梁望角,顶上各矗三枚经塔;跨楼廊阔四间,雕梁画栋双羊图腾,上悬“文殊寺”牌匾;门楣廊檐漆藏红色,两边饰藏传佛教吉祥八宝图,中书“文殊寺景区”五个金色大字。

极目景区方圆千峰竞秀,宛若古代练兵场上刀枪林立;文殊寺佛殿塔窟,皆因山势而建,四周山峦簇拥众山来朝,宛如古战场两军对垒钟鼓布阵;一座座寺院掩隐山间,犹如万马千军护佑着营帐,雄险奇异各抱地势;置身塔顶俯瞰左右,一泓中流滋润万物,千年银杏荫佑众生,好一处洞天福地。

         文殊寺藏语称为“嘉木祥贡巴”,汉语意即“文殊大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石窟同期建筑,由正殿、过殿、偏殿组成,是藏汉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艺术的荟萃之地。据史书记载,文殊山石窟在魏、晋时期不断扩建修缮,到唐、宋(西夏)时达到鼎盛,后经元、明、清三代开凿、修建、塑像、彩绘,现有北凉以来历代遗存的造像及壁画石窟40余孔,各种宗教文化建筑70余院360余座,珍贵的佛像、罗汉、金刚、护法500余尊,精妙绝伦的壁画1200余平方米。
         沿人行步道拾级而上,一殿一寺参观,一塔一窟考究。文殊山石窟始建于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时期,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当时的卢水胡(匈奴后裔)沮渠蒙逊,在河西建北凉政权定都张掖,他创办学馆撰校典籍,推崇儒释弘扬文化,优厚高僧普及佛学,兴建塔寺开凿石窟。文殊寺石窟群全境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是藏、汉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活动处所,由文殊寺院、百子楼、普化寺、千佛洞、万佛塔、五百罗汉堂、观音洞等七部分组成,有魏、晋、隋、唐、(西夏)、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洞窟30余个,保存有珍贵佛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分布绵延在数十里蜿蜒的文殊山间,极为恢宏壮观。
        文殊寺石窟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菩萨,造像躯体健壮古朴,符合河西马背民族特征。所有洞窟四壁及顶部皆彩绘壁画,题材多为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及供养人等,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窟顶绘伎乐飞天,窟壁上层大面积绘千佛,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绘供养人像。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强调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是研究河西与西域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佛教建筑和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万佛洞有西夏时绘制的大型《弥勒经变》画及“镇窟四天王”像,对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百罗汉堂内存石窟延伸山里,从跨进门槛就能感觉到石窟内部的凉爽,和外部的气温形成鲜明对比。洞内五百罗汉像面貌各异,无一雷同,确非易事。

继续前行来到千佛洞,洞内有佛祖洞、佛母洞、诸天菩萨洞、卧佛洞等,供奉的塑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不能不让人佩服雕塑家们的丰富想象和超群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