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过去几年,张掖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就?收获了怎样的成效?
卢小亨:过去几年,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有力有效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啃下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硬骨头”,打赢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如期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我们痛定思痛、壮士断腕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举全市之力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充分肯定;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一园四带”国土绿化造林266万亩,全省唯一的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获批实施,总投资165亿元的全省首个国家储备林项目总体规划获国家林草局批准,全省首单8.97亿元国储林项目贷款落户甘州区,在全省率先完成35万亩造林碳汇交易。全域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在全省率先建成天地空一体化的“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张掖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二是历史性告别了绝对贫困。在全省较早实现全面脱贫目标,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多元。率先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向全域拓展,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2021年被确定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市、全省唯一的全国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三是生态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我们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26亿元,人均4.67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凹凸棒石等新兴产业起步良好,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四是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改善。我们坚持把85%以上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高考综合录取率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一,公立医院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医疗水平,全省首家数字文化馆建成投用,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平安指数位居全省前列,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评价全省排名综合第一,连续6年成为全省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
记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重点工作,张掖准备怎样做?
卢小亨:张掖光热水土资源好,现代农业基础好、发展前景好,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探索形成了一批乡村振兴有效机制。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推进“五大振兴”,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抓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坚决守好防贫阻贫防线,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致富。二是抓富民产业。实施现代农业升级行动,着力打造黑河沿岸优势农业、沿山冷凉特色农业、戈壁荒漠设施农业三大板块,构建现代种业、奶牛肉牛、绿色蔬菜、专用马铃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产业功能区,培育现代种业、奶牛肉牛、绿色蔬菜、设施农业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的“粮仓子”“菜篮子”“肉架子”“奶袋子”地位,争取“十四五”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充分发挥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的优势,瞄准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玉米种子繁育加工基地和百亿产业集群目标,推进优质种植基地市场化竞争性配置、“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基地”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三项改革”,抓好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四项重点工作”,积极创建国家打赢种业翻身仗先行示范区。三是抓乡村建设。按照全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总体要求,采取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的“四集中”模式,因地制宜规划设计乡村特色风貌和空间布局,优先推进30个示范乡镇、300个示范村建设和6.78万户、22.34万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张掖样板”。四是抓乡村治理。积极推进“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出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清单指引,深化标准化党支部星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晒被子·比孝心”“敬比赛夸”等活动,持续推进治理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两项行动,全面推广“四级七天”矛盾纠纷调解法,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记者: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张掖将如何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
卢小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重点是通过补短板、强弱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不同类型地区协同并进的新局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张掖生态、区位、交通、通道等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也为我们扩大开放合作、补齐短板弱项、加快现代化建设,进而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将围绕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绿色大廊道。张掖地处国家“两屏三带”和甘肃“三屏四区”主体功能区核心区域,是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这一绿色屏障,就是张掖对全国、全省大局的最大贡献。我们将立足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部走廊绿洲区和北部荒漠戈壁区三大基本形态,以建设“一屏一带一廊一城”生态功能区为目标,积极争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二期)工程,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政策性项目,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水污染防治提升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根基。二是打造开放新高地。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推动建立运行海关工作点和跨境电商平台,用好外贸口岸办事处等外贸平台,加快出口备案基地建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设立境外基地、海外仓、营销网络,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张掖“一国一品”品牌项目,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及展示区;办好“(祁连山)名山”论坛等活动,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三是用好开放大通道。立足张掖在河西走廊“居中四向”地理区位,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主动对接兰西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和大敦煌旅游文化圈,抓住用好国家“两新一重”建设重大机遇,推动实施张掖机场改扩建、兰张铁路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永民高速、甘金公路等跨市跨省重大工程,加快5G网络、特高压、通道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进一步畅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
记者:甘肃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统筹经济与生态,统筹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张掖将如何落实“四强”行动?
卢小亨:实施“四强行动”,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三新一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的科学决策与战略选择,重点突出、求实务实,张掖全市上下认识一致、行动自觉。
强工业方面,去年全市一二三产的结构为29.3:19.5:51.2,二产低于全省14.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仅占GDP的12%,工业“短腿”问题非常突出。基于此,我们谋划实施工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以综合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采取专家、专图、专责、专资、专策“五专”措施,着力打造2个千万千瓦级风光清洁能源基地和河西氢能示范城市,力争到2024年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翻一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翻两番。
强科技方面,一是丰富创新平台。依托重点园区、龙头企业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实体化平台,建设一批专家工作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化科研平台,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引导科研成果就地就近转化。二是突出创新重点。我们要聚焦现代种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把有限的科研、人才资源集中到育种制种、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农业机械生产制造等领域实用技术以及综合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广上,着力解决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科技瓶颈难题。三是汇聚创新人才。着眼补齐“高精尖缺”短板,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引进和扶持政策,实行组团引才、柔性引才、优秀人才回流“三大计划”和高校毕业生留张来张就业创业专项行动,着力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河西走廊重要人才集聚洼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强县域方面,按照县域经济选型定位,以园区为平台载体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主导产业,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链、产业功能区,探索构建“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域,研发在城市、制造在县域,头部在城市、配套在县域”的一体发展布局,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力争到202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其中甘州区突破300亿元,山丹、民乐、临泽、高台突破100亿元,肃南人均GDP达到18万元,在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时期蓄势发力的关键一年,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在这样一个关键年份以及未来的几年间,张掖发展建设有什么新思路、新举措?
卢小亨:张掖在全国、全省大局承担着生态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种子安全、能源安全、战略通道安全和红色基因传承的使命任务。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我们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群众所盼和张掖所能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屏四城五区”的发展定位和“两个突破、两个高于、三个大幅提升”的奋斗目标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一致行动。
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定不移“举生态旗、走绿色路、打特色牌、造民生福”,奋力开启经济绿色转型、社会持续稳定新局面。一是守护生态屏障。始终把筑牢守好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国之大者”,围绕“一屏一带一廊一城”布局,一体推进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保护建设,着力巩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水平,加快建设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立足生态系统多样、生态产品丰富实际,按照“摸清本底、设计路径、探索交易、加快转化”思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全力争取实施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项目和国家EOD试点项目。加快创建国家“零碳”城市,争取建设国家西部碳汇交易平台,尽快完成400万亩草原碳汇交易。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优势,以风光发电项目市场化竞争性配置为牵引,统筹推动“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发输储运造”一体发展,着力打造2个千万千瓦级风光清洁能源基地和氢能示范城市。三是培育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培育“六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工业突破行动,打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四大攻坚战”,着力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打造特色生态工业集聚区。实施现代农业升级行动,坚持“接二连三、农头食尾”方向,深入推进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等重点工作,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一乡一品”“一县一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实施全域旅游业提质增效行动,建成5A级景区3家以上,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30%以上。实施数字经济赋能行动、会展产业培育发展行动、现代服务业壮大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四是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把有限财力优先投入民生领域,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普惠化发展,更好解决“一老一少一困”等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得更实。以“三进、三问、三查”为手段,以“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为目标,通过组织全市党员干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问民意、问困难、问需求,查政策落实、查矛盾纠纷、查风险化解,集中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企业关切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