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阅读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动态 > 乡镇动态

裕兴社区:打造多民族互嵌交融的社区治理新样板

发布时间: 2025-08-27 18:30 来源: 红湾寺镇 作者: 郎雪娇 背景色:

    裕兴社区居住着裕固、藏、汉、回、蒙、土等21个民族的居民1208298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50%,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

近年来,社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为统揽,打造“互嵌式社区+开放式楼院+红石榴驿站”治理模式,系统推进空间、服务、文化、治理四大互嵌工程,走出了一条多民族交融共治的新路径。

空间互嵌,陌邻变亲人

走进如今的裕兴社区,随处可见多民族邻居聚在一起闲话家常休闲活动的温馨场景。“以前这层楼住了谁都不清楚,现在不一样了。”裕安小区居民张阿姨一边给共享花园浇水一边说,“楼道变成小花园后,我跟着邻居学习多种绿植培育技术她施肥我浇水,我们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了,经常一起喝酥油奶茶聊天,就像一家人。

社区通过实施“楼院微更新”计划,利用闲置空间打造了共享花园、邻里互助角(钥匙托管、物品寄放等)便民物品交换等新型小微公共空间,彻底激活了邻里交往活力。这广场真好,大人能健身,孩子有地玩刚搬来的蒙古族青年巴特尔为社区广场微改造点赞。他表示,微改造不仅提升了环境,更成为了邻里交往的纽带:“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邻居,孩子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让我们真正找到了归属感

服务互嵌,驿站暖人心

中午时分,裕兴社区“幸福食堂”里热闹非凡,座无虚席。“这食堂可帮了大忙了,我年纪大了,买菜做饭都费劲,现在每天来这吃,省心又省力。而且价格实惠,对我们老年人太照顾了。”族老人李大爷笑着说道,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志愿者还贴心地为行动不便的高龄、独居和残疾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除了助餐服务,驿站不定期开展的爱心剪发活动,也备受居民欢迎。“我腿脚不方便,出门理发很麻烦。现在社区有了这个爱心剪发,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理发,志愿者的手艺还特别好,太方便了。”回族老人马奶奶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驿站还成了各族居民的“日常打卡地”。正在按摩椅上休息的藏族阿妈才让吉说:“我每天都要来这按摩一下身体,看看报、聊聊天,头疼脑热还有健康义诊,这里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据悉,驿站的助餐、义剪服务已覆盖社区全部有需要的家庭,志愿者队伍中不乏各族居民的身影。

文化互嵌,团结花常开

“这是我第一次穿汉族旗袍,真好看!”在最近的邻里节上,裕固族姑娘安兴奋地在朋友圈分享照片。社区定期举办的多民族文化活动,成了各族居民亲近交融的重要平台。端午节期间,社区组织包粽子大赛,各族居民踊跃参与。“蒙古族邻居教我用奶豆腐做馅,我教他们用芦苇叶包裹,”汉族居民李大姐说,“现在过年过节,我们都会互相串门,一起做饭庆祝。”82岁的汉族老人邓苍接过话头:“我在这儿住了三十年,从没像现在这样,各个民族这么亲如一家。”

治理互嵌,共治解难题

“有了‘板凳议事会’,我们说话管用了!”家住3号楼的裕固族居民贺燕感慨道。此前她反映的楼道照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大家坐着喝奶茶、说问题,心里话都说出来了。”开放式楼院管理一直是个难题。但自从推行“网格+网络”双网融合模式后,变化显而易见。“我在微信群反映垃圾清运问题,不到半天就解决了。”藏族居民扎西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办事效率,让人暖心。”

通过系统化推进互嵌实践,裕兴社区逐步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区命运共同体。正如社区党书记牙晓君所说:“每个人都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看着各族居民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亲,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下一步,裕兴社区将继续深化互嵌式建设,拓展更多符合居民需求的交融载体,携手共建包容、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