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民族团结是楼道里传递的钥匙串,是调解桌上温热的奶茶碗,是百家宴中交融的万千风味。当“互嵌式社区”从理念变为生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在河西走廊的炊烟里,生长出最坚实的根脉——那是寻常巷陌中,心照不宣的温情,更是血脉里从未断绝的共识:同一个家园,同一颗石榴。
一把钥匙里的信任
裕兴社区70岁老人贺奶奶出门时,总把家门钥匙塞进邻居张玉梅家的铁盒里。这个“钥匙托管箱”,是社区“邻听琐事”行动的暖心发明。“以前同住十年没说过话,现在她连存折密码都告诉我!”张玉梅笑着揭开盒盖,里面躺着周围邻居的三把钥匙。
奶茶碗中的和解
红湾社区“阿勒齐调解室”里,总飘着温暖的酥油茶香。这碗热气腾腾的奶茶,不仅暖手暖心,更藏着入选“全国调解创新案例”的基层治理智慧。不久前,南女士为了赶装修工期,午间仍在施工,而楼下张先生家的孩子正值高三冲刺阶段,安静的午休变得奢侈。双方各执一词,最终不约而同走进“阿勒齐调解室”。当“阿勒齐”(中间人)将一杯奶茶递到各自手中,他们坐下来,聊孩子、谈生活、讲难处。茶碗见底时,怨气也已消散——南女士答应调整施工时间,张先生也表示理解。一场邻里纠纷,在喝茶聊天的氛围中悄然化解。这就是“阿勒齐”特有的“一碗奶茶调解法”。而这背后,是一张覆盖整个社区的调解网络。155名网格员每日穿梭于楼院之间,他们是社区的“眼睛”和“耳朵”,近年来,社区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近千件,调解成功率达100%。以茶为媒四两拨千斤,不仅推动了案结、事了、人和的基层社会治理,也促进了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百家宴上的团圆
端午节的裕苑小区“红石榴驿站”,粽子飘香,正在举办热闹的“百家宴”活动,回族马阿姨的馓子金黄酥脆,裕固族安奶奶的手抓肉香气扑鼻,76岁的独居老人朱爷爷被各族邻居拥在中间兴致勃勃地包着粽子:“孩子们都在外地,这些‘兄弟姐妹’天天喊我吃饭!”
旧楼院的新生
走在红湾寺镇的辖区楼院内,处处可见“点石成金”的巧思:
废弃书报亭变身“邻里汇”,各族居民在此敲定停车场改造方案,楼道斑驳墙面化作“故事长廊”,裕固族少女教汉族孩子画出四季放牧的彩绘;小小楼梯间“长出”口袋花园,漂亮的绿植墙,使老旧小区重获新生。最让居民称赞的是楼道里的“幸福百宝箱”。扫码开门,梯子、管钳、电钻一应俱全。上月暴雨夜,刘姐家的水管爆裂,靠着箱内工具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远程帮助下完成抢修。“比物业还要快呢!”她晃着手机笑说。
让这个居住着21个民族的社区,91栋开放式楼院渐渐消融心墙的,是楼道里悄然生长的“共享花园”:藏族阿妈种的格桑花旁,靠着汉族大爷的君子兰;回族姑娘挂的许愿牌下,贴着蒙古族孩子画的石榴籽。当各色花卉在花架上绽放时,72岁的张奶奶在居民议事本上写道:“十年陌路成往事,一株玫瑰三家香。”
暮色中的社区楼院,各族老人正围着石桌下棋。棋盘边搁着共用的饮水机,身后墙上的标语在夕阳下闪光:“我们像石榴籽,抱得越紧,日子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