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康乐镇被浓浓的节庆氛围包裹着,一年一度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盛大启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系列活动上,如一串璀璨的明珠,在阳光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从尘土飞扬的传统体育竞技场到指尖生花的手工技艺体验区,一场场充满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接连上演,让各族群众与游客沉浸式触摸民族文化的肌理,在欢声笑语中读懂这份古老遗产的生命力。
传统体育竞技,呐喊声里跃动的民俗魂。“加油!再加把劲!”在比赛现场,欢呼声响彻云霄。传统体育项目成了全场的“流量担当”,套绳、拉爬牛、顶杠子、拔棍等项目依次登场,选手们身着民族服饰,眼神里满是较劲的执拗。在拉爬牛赛场,两位壮汉弯腰弓背,双手紧扣地面,脚蹬地面发力,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这可不是简单的力气活,得讲究巧劲,就像咱们祖辈放牧时跟牛较劲那样!”来自杨哥村的选手白浩鹏赛后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小时候看父辈们玩,现在自己站上赛场,感觉浑身都是劲儿!”在趣味项目比赛区更是热闹非凡。投壶比赛前,来自张掖市的游客小李正踮着脚瞄准壶口,身后的女儿举着小旗子喊:“妈妈加油!像姑姑射箭那样准!”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促进了各族群众交流互动,让“有形交往”平台活力满满,在奔跑、竞技、协作中,不同民族的情感悄然交融,让文化的活力在互动中愈发旺盛。
手工技艺体验,针线里交织的融合情。“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非遗项目展示同步开展。红石榴广场上,织褐子、捻线、宝敖、刺绣等原生态非遗项目体验区有序排布。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穿梭其间,参与关键制作步骤,拍照打卡的同时,深入了解技艺背后的民族文化。不远处的刺绣体验区,7岁的小男孩正举着针线,在现场老师的指导下给一块布绣“太阳”。他扎歪了好几针,却不肯放下:“阿姨说,这是裕固族奶奶们绣在帐篷上的图案,能带来温暖!我要绣好带回家给奶奶看!”一旁的非遗传承人满是欣慰,“以前总担心这些手艺没人学,现在看孩子们愿意碰、愿意问,就知道这些文化能活下去,还能活得更年轻!”
两馆新姿开放,展柜里流淌的文明河。系列活动上,康乐镇民俗文化体验中心与肃南民族团结摄影书画苑同步开放,成为活动中独具底蕴的文化地标。体验中心内,泛黄的古籍文献、锈迹斑驳的游牧器具、色彩依旧的民族服饰在展柜中静静陈列。摄影书画苑里,定格草原四季的摄影作品与描绘民族风情的书画长卷交相辉映。“这是我们家族传了三代的马鞍,上面的云纹刺绣要耗费三个月才能完成。”正在为游客讲解的志愿者常丽娜,指着展柜中一件雕花马鞍娓娓道来。两馆共建的文化长廊,既守护着民族记忆的根脉,又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让前来的参观者在时空穿梭中读懂全镇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密码。
从赛场的呐喊到指尖的温度再到展馆的文化长河,此次系列活动让非遗走出了“说明书”,变成了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生活场景。当游客们带着亲手做的褐子残片、带着赛场的欢笑记忆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一份纪念,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种。下一步,康乐镇继续让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持续焕发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