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汛期以来,祁丰藏族乡党委、乡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汛减灾救灾各项决策部署,始终秉持“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精心谋划、周密安排、科学调度、精准施策,抓实抓细防汛抢险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党政共管、逐级包保责任制,构建乡、村两级防汛抗旱工作体系,建立“片区化”防汛工作机制,成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包片防汛总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及包村干部为乡级防汛包抓责任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为村级防汛包抓责任人的防汛备汛组织机构,建立防汛包抓队伍15支,明确防汛包抓责任人60余名,健全全员下沉的包抓责任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及任务,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落实“1263”精细化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建立“乡级领导包村、村(社区)干部包户”的“两级联包”叫醒叫应工作机制,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至各村(社区)主要责任人,做到预警精准到点、响应快速及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乡村两级干部全员到岗到位,应急抢险队全时段待命,应急电话、村级广播、村务微信群“三线畅通”,雨情、汛情、险情信息上传下达畅通无阻,一旦遇到险情,立即启动“即知即报、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机制,确保突发情况能够得到迅速处理。
全面排查防范,做实事前预防。深刻汲取“6·21”山洪灾害教训、举一反三,根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要求,乡村两级全员下沉,对辖区内的旅游景区、宗教场所、施工工地、水电站、矿山企业、临水临沟临坡等20余处重点部位开展全方位、无死角、无盲区的实地排查。截至目前,共排查发现危险区域13余处,其中,崩塌2处、泥石流9处、滑坡2处;发现汛期灾害隐患13处,涉及8个农牧村73户154人,针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明确整改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同时,做好外来人员安全提示工作,抽调乡派出所、平安法治办公室、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组建劝导小组,做好重点人员管控,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外来人员防汛安全管理的通知》,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向外来人员普及防汛知识和应急避险常识。
夯实应急保障,筑牢防汛安全。统筹优化防汛应急力量,打造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积极构建“1+13”的应急管理队伍体系,组建党员机关干部、警务人员、医务人员、退役军人、农牧村党员及群众等力量的乡级应急救援队1支40人,村级应急救援队13支130人,设置应急避难场所9处。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有乡级应急物资储备库1个,村级应急物资室13个。储备挖掘机14台、装载机19台、工程车16辆;储备应急照明系统1套,应急帐篷16顶,雨衣、雨鞋75套,手电筒、应急头灯180只,扩音器、铜锣59个,铁锨50把,救生衣等防汛应急物资50余套;充装沙袋800余个、备用沙袋2000余个;储备折叠床39个、棉被褥80套、火炉17台、军用大衣40件。编制完成乡总预案1个,各村分预案13个,开展防汛暨地质灾害演练14次170余人次,所有下沉人员实时掌握预警发布、人员转移、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关键流程,确保汛期突发事件应急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强化防汛宣传,提升安全意识。由包村干部、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组成“防汛安全宣传小分队”,围绕正确“防”、有效“避”深入农牧村开展汛期应急防范安全宣传,重点对全乡孤寡、独居、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开展宣传,压实“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包联责任,坚持到户到人,定期走访。截至目前,入户宣传7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600余份,通过微信公众号、村广播、村务微信群等媒体平台,发布安全提示、防汛知识100余条,有效提升群众的防汛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与此同时,广泛动员农牧村党员、群众担任“安全瞭望员”,对发现的险情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村务信息群、微信朋友圈实时推送气象预警和路况信息。至目前,群众反映线索组织人员及时处置边坡落石、道路塌方等险情5起,真正实现“隐患早发现、险情快处置”。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该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紧绷防汛安全之弦,聚焦防汛救灾薄弱环节,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隐患排查治理,足量储备防汛机械物资,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健全综合性救援力量储备,全面提升应对突发汛情、险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