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中,矛盾纠纷的及时有效化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在肃南县马蹄藏族乡某村,一场草原纠纷曾让两兄弟剑拔弩张,但“四级七天”矛盾纠纷调解法的高效介入,让这场矛盾在短短数日内得以圆满化解,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案例。
矛盾升级,兄弟关系陷僵局。该村两兄弟草场相邻,因父亲过世,草场界限划分不清,双方牲畜偶会越界,小摩擦不断。近期,双方再次因为草原界限问题引发争吵,两人情绪激动,互不相让,兄弟情谊逐渐降温。
“四级联动”,跑出调解加速度。接到一方反映后,马蹄藏族乡平安法治办公室(综治中心)迅速启动“四级七天”矛盾纠纷调解法。按照流程,网格员第一时间介入,试图缓和双方情绪,但因矛盾已激化,初步调解未能成功,网格员立即将情况上报至村级调解委员会。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等村干部联合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再次组织双方调解。在调解现场,村调解小组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仔细查阅草原相关资料,并邀请村里熟悉草原情况的老人进行佐证,长者们也从兄弟情分的角度劝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努力,村调解小组找到了矛盾的关键所在,提出了合理的调解方案,但其中一方对调解方案仍有异议,调解再次陷入僵局,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时间紧迫,村级调解未能成功后,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迅速跟进,深入纠纷现场,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进行耐心沟通,试图稳定其情绪,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纠纷。经多次走访了解,发现之前牧民草场之间是以父亲口述为分界,并未形成文字印证资料,时间久了,部分标志物发生变化或遗失,缺少草场划分记录,也没有明确界限图,这就导致兄弟二人为此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调解工作陷入僵局。面对这一局面,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综治中心、司法所、法庭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马不停蹄”调解专班,通过调阅资料、走访入户、征求意见等方式,全面梳理两户矛盾纠纷,从法律、政策、情理等多方面对双方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劝导。通过向双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摆事实、讲道理,分别对两兄弟及其家人进行疏导劝解,耐心引导群众要冷静对待,换位思考,懂得退步让步。同时,要树立大局意识,站在全乡和谐稳定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做到讲团结、重亲情、遵守村规民约,齐心协力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与此同时,多次组织双方坐下来,以案例说法,让事实说话,让双方认识到继续僵持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对两人生活造成更大困扰。最终,调解专班工作组通过综治人员“说情”,司法所“释法”,法庭“面对面”拉家常的方式进行促膝长谈,耐心疏导,在法律和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双方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
高效化解,重拾兄弟互助情。经过持续的努力,到了第七天,在调解人员的耐心解释和劝说下,双方终于达成和解,认可现场界限划分结果,当场握手言和后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并对乡、村两级调解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至此,这场亲兄弟间草原边界纠纷,在“四级七天”调解机制的高效运作下,圆满画上句号。此次调解不仅明确了两户草原边界,还消除了双方近年来的误会,两方握手言和,承诺今后将和睦相处。如今,两户群众冰释前嫌,昔日的兄弟情谊逐渐恢复。
“四级七天”,基层治理“金钥匙”。“四级七天”调解法充分整合了基层调解资源,通过网格员、村调委会、综治中心、乡党委、乡政府等多层级联动,在七天内集中力量、分步推进调解工作,形成了层层递进、协同联动的调解体系,为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注入新的活力。“四级七天”矛盾纠纷调解法在马蹄藏族乡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其高效、灵活、人性化的优点,彰显了该调解法在处理复杂矛盾问题上的显著成效,它不仅快速化解了矛盾纠纷,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升级,更通过多部门联动、分级调解的方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和力度,为马蹄藏族乡的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乡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既要让牦牛认准草场,更要让群众认准法治。‘四级七天’调解法是我们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它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更增进了干群关系,让平安法治建设真正扎根基层、深入人心。”
下一步,马蹄藏族乡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一调解法,不断总结经验,用实际行动诠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的理念,让这一调解法成为解决群众矛盾的有力武器,为构建和谐乡村提供坚实保障 ,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