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的养老金已经按时到账了”“这笔技能补贴请查收,后续有培训需求随时联系我们”“经过调解,您和企业的工资纠纷已经妥善解决”……这些日常对话的背后,是县人社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从社会保障到就业创业,从权益维护到人才服务,人社工作如同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的民生承诺,一头系着亿万群众的柴米油盐,以细致入微的服务与改革创新的魄力,为社会发展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保障是人社工作的“压舱石”。从新生儿落地参保到老年人安享晚年,从职工医保跨省直接结算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我们始终把“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作为核心任务。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保办理跑断腿”问题,积极推进“互联网+人社”建设,电子社保卡申领覆盖率达到100%,社保缴费、待遇查询、资格认证等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跨省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农牧村地区,通过“村干部代办+流动服务”等模式,将社保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办事难题。这份“应保尽保、应享尽享”的承诺,让群众感受到了政策的温度,更筑牢了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技能提升是就业的“金钥匙”。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就业市场新变化,我们既聚焦“稳岗位”,也着力“提能力”,打出就业创业服务“组合拳”。一方面,通过落实稳岗返还、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另一方面,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专项服务,每年组织各类职业培训超500人次,让“无人机培训进乡村”等项目成为群众增收的“加油站”。帮助农民工掌握新技能,实现从“体力型”到“技能型”的转型。事实证明,只有把就业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更多人端稳“饭碗”、鼓起“钱袋”。
权益维护是底线,改革创新是动力。从根治欠薪“黑名单”制度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绿色通道”,从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试点到职称评审“破四唯”改革,我们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民生难题。针对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参保难”问题,探索“平台企业+从业者”共同缴费的灵活参保模式,将其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这些改革举措,既守住了民生底线,也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人社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城市到乡村,从车间到校园,每一项政策的落地、每一次服务的提升,都关系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随着人社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相信会有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举措出台,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民生幸福的底色更加鲜亮。